三明治效应与多线程工作法则

创建日期:2025-02-02

更新日期:2025-03-04

阅读次数:194

三明治效应

三明治效应:主动批评时,把批评的话放在中间,前后加上赞美,更容易让人接受。 案例:你看到一个女生。 错误:你的粉太厚了。 正确:你今天很漂亮。就是粉有点厚。妆容简单一些会更突出你的自然美。

YesBut法则:受到批评时,在表达反对之前,先表达肯定。 案例:你推销保险,客户说他不会出车祸。 错误:您肯定有出车祸的风险。 正确:是,您这样遵纪守法的人,一辈子都会平平安安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一场事故让您负债累累,您的孩子辍学打工,您会不会后悔今天没买保险?

三明治效应的反例

甲:你今天很漂亮。就是粉有点厚。妆容简单一些会更突出你的自然美。 乙:你要表达什么? 甲:啊?没什么。 乙:别紧张,我不是责怪你。我是说,你的表达有些奇怪、矛盾,让我不知道你的观点是什么。我猜你70%是想表达【粉太厚太明显,不好看,你建议我少打一些粉】,我猜的对吧? 甲:不是,挺好看的,只是少打一些会更好看。 乙:知道了,我猜对了。你不用这么委婉,你直接说【粉太厚,不好看,最好少打一些】就行。你不用担心这会导致我生气,因为我会相信你没有厌恶的意思,并且我会因为它用词的强色彩而迅速get到你的意思,而不至于像委婉表达那样我第一反应莫名其妙、还要思考一下子才能猜到你的意思。

在这个案例中,乙的思维方式是【预测-印证】。甲开口第一句话,乙已经脑海里把甲接下来要说什么猜完了,并且拟好了回复,只等甲说完话后乙直接回复。(猜的是:甲一通夸赞。拟的是:乙说谢谢。) 因此,乙注意力已经放在其他事情上了(比如接下来的工作规划),在甲这边只保留了一个最低分魂,用于判断甲是否说完了(等说完时回复谢谢)、以及判断是否有违背预测的新东西出现。 所以,当甲后面出现建议时,违背了预测,所以导致乙的注意力被重新拉了回来,并且第一反应是困惑、不理解甲要表达的含义;第二反应,重新在脑海里回放了一下甲的发言,咀嚼与思考了一下,才明白甲的意思。

为什么乙会形成【预测-印证】式思维? 第一,读书时【预测-印证】。读书时,先读目录,然后预测全书内容。对于自己有答案但不确定的章节,迅速翻书印证。翻书时一目十行,只当与预测不符时才会慢下来细看。长期大量如此读书。(注:一目十行时更容易关注到强色彩词汇) 第二,多线程工作。经常同时处理两件三件甚至五六件事,甚至,如果只做一件事、且那件事的难度不足以让自己全神贯注的话,那么自己还会难受,需要找点事来多线程做,这样才舒坦。否则心慌,觉得时间荒废了。多线程工作时,通常是【一主多次】,各个【次】只作为监听器、在触发时打断【主】。这种次也被称为分魂,例如:

  • 生理行为分魂:例如喝水、吃饭、洗漱,仅当一套动作结束时提醒一下主魂。
  • 线下回复分魂:当他人说完话时,提醒主魂回复。
  • 线上回复分魂:负责抓住主魂每次空隙、看一眼有没有消息提示。
  • 潜意识灵感分魂:主魂办公时,分魂揣着一组问题,尝试与主魂接触到的信息融合。例如主魂写人脑原理文档,分魂想着游戏设计问题,偶尔会结合人脑原理产生游戏设计灵感。

第三,强色彩社群。周围的朋友都喜欢在表达观点时、使用与观点色彩相同且强烈的词汇,例如说难过与天空时、会说【枯黄的天空】、而不是【傍晚】;说建议多穿衣服时、会说【冷死了】、而不是【你开窗户试试温度】。作为修正、为了避免夸张,使用另一套词汇来表达置信程度(L等级),色彩不表达置信程度;默认程度看语境自己感觉,一方对置信程度有质疑时可以提问置信程度,一方觉得对方可能误会自己的置信程度时也要主动表达程度。如此,强色彩会很方便分魂印证理解,且没有缺点(缺点被L等级弥补)。L等级:

  • L4:随口一说,不必在意
  • L3:严肃表达,你需要的话我可以提供更多理由,你拒绝的话我希望知道你的理由
  • L2:原则问题,我认为这是显然的、必须的。如果L2观点有争议,那么必须解决,否则团队危险
  • L1:你反对我?你是反人类/反社会,应当被消灭。

回头来看正例

甲:你今天很漂亮。 乙:(嗯?他说什么?夸我了!嘿嘿,我确实漂亮)谢谢~(开心) 甲:就是粉有点厚。 乙:(啊?他批评我了?粉厚吃你家大米了?不对,他不是批评我,我不能这么凶。那我接受?也不对。啊我该做什么,再给我几秒时间思考)(面色僵硬) 甲:妆容简单一些会更突出你的自然美。 乙:(哈哈,他就是夸我嘛!我就是自然美!不对,他刚才说我妆不好。不对,他就是觉得我漂亮,开心。可能我妆真的太浓了,淡一点会好)哈哈,真的吗?

括号里是对心理的最简描述。这里面每一句话都缺一不可,这所有心理共同构成了【三明治效应有效】。缺了任何一步,都会导致三明治效应失效;任何一个三明治效应有效的场合,都必然依次存在这所有步骤:(下面的抽象描述可以与上面的括号心理一一对应)

  • 存在:被夸的开心
  • 存在:面对批评的反击、抑制。支持、抑制。(开篇的夸赞是用于在这里抑制反击)(上文反例是在此步脱轨,面对批评没生成反击)
  • 不存在:面对批评时,某个决策被通过。(这里是很多学生用三明治用错的关键:批评阶段持续过久、导致对方通过了某个决策)
  • 存在:末尾被夸赞时,开心,丢弃对【如何应对批评】的思考。
  • 存在:开心在生效后、接续时被抑制。(注意,不是开心被抑制,是生效后接续时抑制。抑制早了不爽,晚了不可能抑制。本就心情不爽者会早抑制,脱轨,生气)
  • 存在:【开心接续时被抑制】被抑制(注意,在生效前被抑制。晚了不可能抑制)
  • 存在:考虑接受建议

这些心理过程通过内觉得到(内觉:在安静的环境下闭目呼吸、代入场景、观察脑海中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并且得到读者的验证:内觉能力较低的读者虽然难以内觉得到这些,但可以在我说出这些后迅速验证这些是对的(验证:判断自己是否产生过这些念头(判断必要性),判断如果产生过这些念头、那么是否会考虑接受建议(判断充分性))。

生成判断理论

注意,正例的心理中存在许多【XX想法,抑制】格式的内容。此外还有许多单纯的【XX想法】,那本质是【XX想法,通过】。 这就是生成判断:每帧【生成一个想法,判断是通过还是抑制】。(帧:最小思维时间单位。大约0.1秒到0.00001秒)

问:一般人面对批评时生成反击,本文反例中面对批评时生成困惑,为什么?生成机制是怎样的? 答:因为一般人联想到【过去被批评时,如果承认,那么会受到更大的责罚】。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每次被批评,承认错误并反思改正,就会获得奖励与周围人的尊敬。自己也会尊敬其他善于反思的人】的环境,那么他面对批评也不会生成反击。 所以,并不是【被批评就生成反击】,而是【被批评,生成承认,否决(联想童年,会被责罚),生成反击,同意】。(否决与同意,等价于抑制与通过) 至于本文反例,则是干脆根本没有从原话中抽象出【这是批评】,而是只抽象出了【这和我预测的不一样】,联想到【过去预测总对】以及【参考过去社群的经验,生成了几种对预测失败的解释,但都无法解释现状】,基于此而生成困惑。(甲是新加入社群的) 生成基于对现状的联想。并且,许多看似是一个生成,本质是大量生成判断,只不过大多数生成的都被迅速否决了,只留下了一个没那么轻松否决的提案、能被80分内觉者观察到。(观察到大量生成判断的,是90分。大量:例如前文说的:被批评时生成承认、困惑前生成几种失败的解释)

问;为什么提前夸赞可以抑制对方对批评的反击?判断机制是怎样的? 答:三次验证。如果没有提前夸赞,那么批评后、生成反击时,会先尝试找理由尝试否决反击。找理由基于联想,如果找的理由都不能否决反击,那么就正式通过反击。 所以,提前夸赞,可以作为一个理由,否决反击。短期记忆高权重,更容易被选中作为三次验证之一。(验证并不必须完成三次。否决了就结束。而且注意力集中时可能验证五次,分心时可能验证一两次,比如一边办公一边说【饺子,帮我把妈端过来呗】就是只验证了【是我要说的名词】。) 另外,【煽动】时可以利用三次验证机制,让演讲者给出观点后依次提出三个质疑并自己解答,这样观众在判断时就会联想到那三个质疑,从而观众认可演讲者。 即,判断,本质是三次【生成一个理由,判断这个理由能否否决这个行为】。生成理由时基于联想,短期记忆的联想权重高。 即,一共有【行为生成器】【理由生成器】【单元判断器】,后两者共同构成判断器。

问:为什么是三次判断?为什么注意力影响判断次数? 答:数之不清为三。一个可以持恒,两个可以震荡,三个会在三元震荡中丢失,因此三个被认为是足够了。 持恒/震荡时,会认为【数得清楚,太少了,不足以证明我考虑充分了】。(注意:此处的【认为】发生在0.001秒内。而通常人们想到的【我认为】发生在0.1秒左右。)即,并非连续生成三个理由,而是【生成理由1,不行,生成充分,不充分,生成理由2,不行,生成充分,不充分,生成理由3,不行,生成充分,是】。 当分心时,二元震荡也会丢失。当专注时,四元震荡都能稳住。这是本问的答案。 三元丢失:ABCBC 二元丢失:ABABBBBB

总结

许多心理学理论,对大多数人有效,而不是对所有人有效。我会将它拆解为一个所有人都满足的先天机制、加上大多数人拥有的后天经历与状态。 三明治效应就是这种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在本文中,它被拆解为生成判断机制、加上大多数人依次满足这个序列的每一项:

  • 存在:被夸的开心。
  • 存在:面对批评的反击、抑制。支持、抑制。
  • 不存在:面对批评时,某个决策被通过。
  • 存在:末尾被夸赞时,开心,丢弃对【如何应对批评】的思考。
  • 存在:开心在生效后、接续时被抑制。
  • 存在:【开心接续时被抑制】被抑制。
  • 存在:考虑接受建议。

生成基于联想,判断基于三次理由生成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