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原理:为什么我买菜记不住价格,而母亲就能记住?
创建日期:2025-01-16
更新日期:2025-02-03
阅读次数:108
记忆关注点
同样的环境,两个不同的人,记住的信息不同。 严谨表达:对于一个环境X,一个身份Y,两个人AB:当A在环境X中扮演身份Y时,A能记住环境X中的信息F(X)。而当B在环境X中扮演身份Y时,B不能记住环境X中的信息F(X)。 注意:并非:对于一个环境X,两个身份YZ,两个人AB:当A在环境X中扮演身份Y、B在环境X中扮演身份Z时,A能记住环境X中的信息F(X),而B不能记住F(X)。 案例:
- 同样是去买菜,母亲能记住所有菜品的价格,而孩子记不住、只能模糊的记住【贵、不贵】的感觉。
- 同样是去约会,女方能记住约会的日期、时间、地点、双方穿着,而男方啥也记不住、只能模糊的记住【好像有那么一次约会,当时挺开心】。
- 同样是出门,有的人走一遍就能记住路线,而有的人路痴、离开导航就要迷路。
- 同样是做菜,同学的妈妈看一遍菜谱就能记住配料需求与烹饪步骤、完美还原,而我的妈妈同样的菜做三遍能做出来三种味道。
学术界理论
- 先天论
- 巴德利,工作记忆模型:不同类的记忆力需要不同的先天配置,先天配置包含语言、视觉、数字等
- 施玛特,记忆系统理论:不同类的记忆力需要不同的先天配置,先天配置包含程序、语义、情节等
- 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不同类的记忆力需要不同的【先天配置组件的组合】,少量组件排列组合得到各类记忆
- 后天论
- 1972,克雷克,处理水平理论:对价格敏感的人会将价格与预算、性价比等内容多维度关联加工,形成牢固的记忆,而非记忆孤岛。
- 海波,神经可塑性理论:重复的练习会强化神经回路,经常记忆价格的人会更容易记忆价格
我的观点
后天论。基于内觉思想而得的:大量念头+差异记忆理论。 克雷克的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内觉:它观察到了【牢固的记忆必然伴随着大量念头的诞生】。
- 买菜时,母亲会经历大量的思维过程,包括价格对比等;而孩子没有那些思维过程。
- 约会时,女方会经历大量的思维过程,包括期待、纠结、预测等,而男方没有那些思维过程。
- 出门时,记忆强的人会经历大量的思维过程,包括观察、回忆、判断等,而记忆差的人没有那些思维过程、只关注【一会儿要吃什么】之类的。
- 读菜谱时,记忆强的人会经历大量的思维过程,包括思考、解释、推演等,而记忆差的人没有那些思维过程、只关注【我看完这些字了】。
进一步的,为什么有的人会经历大量的思维过程,有的人不会? 因为正循环机制。 正循环机制:一个人有越多的【在X时做F(X)取得好的结果】的经验,那么未来越会倾向于在X时做F(X)。
- 初次经验可能来自于随机行为、暴力要求、连哄带骗。
- 好的结果包括本身效果与额外奖励。额外奖励:糖果,夸赞。
- 如果获得了强烈的好的结果,那么会强烈的倾向(顿悟)。强烈的好的结果例如【解决了一个【自己一直想解决、无法解决、绝望的接受了不完美解】的问题】。
- 对于【X时做F(X)】,F(X)的结果可能并非结束动作,而是一个阶段动作。(例如: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
例如:母亲早年买菜时,经历过【懊悔:买贵了】,这作为初次经验;后续基于此而尝试观察价格,这作为第二经验。如此启动正循环:越执行观察价格,未来就越容易生成与判断允许观察价格。
但克雷克的理论与内觉论也有不足之处:
- 有的时候,比如约会、出门,没有多维关联、只有大量念头,依然能记忆深刻。
- 有的时候,比如做数学题,虽然有大量念头,但依然会遗忘。
这表明:多维关联与大量念头都不是记忆的充要条件。 对此,内觉得到了一个补丁:差异记忆法。人们自己脑海中有一个框架,那个框架与其他记忆多维关联;同时,新的事件与那个框架多维关联(在那个框架之下有诸多细节差异),此时人们会记住那些差异,从而通过【框架+差异】来记住新的事件。 例如:女方早年在朋友聊天或阅读帖子时,经历了【幻想:约会场景】,作为初次经验;此后继续通过帖子触发幻想,正循环。在正式约会之前,基于正循环,自主幻想,形成框架;在正式约会时,对比差异,记忆深刻。
总结
正循环导致大量念头,【大量念头+多维关联】或【大量念头+差异记忆】的人可以【经历一遍事件就记住某些信息】。
瑕疵
本理论来自内觉,可能【差异记忆法是一个后天高级方法。我本人使用差异记忆法,导致我以为所有人都如此】。 但是:
- 通过三份深入交流所得结果表明:他们记忆约会、路线、税法,本质都是无意识地使用了差异记忆法。
- 差异记忆法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虚假记忆、选择性记忆。
- 通过对定义的拆解,我相信:所谓的【关注某件事】,本质就是【有预测(有框架),关注现实与预测的差异】。
因此,我相信差异记忆法是底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