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三观:否决器
创建日期:2022-03-30
更新日期:2025-02-02
阅读次数:216
甲问了乙一个问题,乙写了一篇文档作为回复,甲收到文档后开始阅读。 甲为什么会开始阅读? A:甲的意识决定让自己去阅读。 B:甲的身体本能地去阅读,甲的意识决定不否决这一行为(“这一行为”是指“阅读”)。 你可能会认为答案是A。 但事实上,答案是B。
目录: 引言 第一节:自我认知(案例) 第二节:自我认知(分析) 第三节:精神控制(结论) 第四节:精神控制(实验) 第五节:精神控制(分析) 第六节:其他 第七节:神经科学 第八节:总结
第一节:自我认知(案例) 1.
一个人打游戏被队友坑了,很生气。
你问他为什么会生气,他会回答“因为队友坑了我”。
但事实上,如果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说某某话、那么队友就不会坑了”,那么即便在一局游戏中队友坑他了、他也不会生气、而是会说那些话。
所以,他生气的真正原因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而不是“队友坑他了”。
2.
一个人看新闻,新闻说有一个人贩子偷了一个孩子、孩子母亲哭的撕心裂肺。他很生气,想让人贩子判死刑。
你问他为什么想让人贩子死刑,他会回答“因为人贩子贩卖人口,罪大恶极”。
但事实上,他想让人贩子死刑的真正原因是“他代入了孩子母亲”,而不是“人贩子罪大恶极”。
3.
一个高中生成绩不差,但是觉得现代教育没有意义、他有远大的理想。
你说“上学是耽误时间,你可以退学自己研究”。
他说考虑考虑。
几天后,他说“算了,继续上学吧。”
你问为什么,他说“大学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人脉、平台。”
但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退学会带来未知的未来,他没勇气面对”。
“大学有必要”只是他的以一种自我安慰——毕竟,如果不是自我安慰,那么他会在一开始就拒绝退学,而不会说“考虑考虑”。他考虑的,实际上正是“能否考虑清楚退学后的未来、使其不再未知”;他从未改变他对未知的恐惧。
第二节:自我认知(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三个例子可以发现,人不会说出自身产生某个想法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是他们在说谎吗?
不是。他们没有说谎,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生气是因为被队友坑了,真的相信想让人贩子死刑是因为人贩子罪恶,真的相信不想退学是因为大学能带来人脉。
他们说服了他们自己。
他们欺骗了他们自己。
为什么要欺骗自己?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错误答案吗?
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正确答案,所以才只能从众多错误答案中选一个最像正确答案的、把它当成正确答案。
为什么找不到正确答案?为什么他们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
A:他根据想法做出行为,但是当你问他的想法是什么的时候,宇宙之神禁止他回答正确答案,所以强制让他回答错误。
B:他不根据想法做出行为。
A和B看上去都是错的。毕竟,宇宙之神不存在,所以A是错的;而我们知道,想法一定参与了“做出行为”的过程,所以B也是错的。
但是,如果对B进行一点点改变:
人不根据想法做出行为。对于五官接收到的视听嗅味触信号,人的神经系统会自动做出反应行为;同时,将这个行为送给意识来审查。如果意识觉得没问题,那么就一切不变;如果意识觉得有问题,那么就禁止这个行为,然后神经系统会结合这次经验、做出新的反应行为,同时再送给意识来审查。
即:
1.神经系统先斩后奏,一边做出行动、一边向意识汇报;神经系统并不会等到意识审批结束后再做出行动。
2.意识只有否决权,没有提案权。只有神经系统才能提案。(提案:即提出“要不要做某事”。)
3.因为行为太多,所以意识不会对每个行为都认真审查。对于意识判定为“稀松平常”的行为,意识会不看内容、直接允许。
这就是正确答案了。
生气,是神经系统自己做出的决定。所以意识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所以你无法自我认知。
第三节:精神控制(结论)
1.
如果一个乞丐获得了超能力:精神控制。他控制一个富家千金跟他上床。那么这个富家千金会怎么做?
拼死反抗?恐惧?
不。
她会认为她喜欢这个乞丐。
2.
如果主角用精神控制来控制敌人自杀,那么敌人会怎么样?
反抗?努力想按住自己的手?
不。
敌人会认为自己就想自杀。
3.
人无法自我认知,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乞丐,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自杀。人只能根据行为来判断。
所以,当你没有做出与乞丐上床的行为时,你认为自己不喜欢乞丐;当你做出了这个行为时,你会认为自己喜欢这个乞丐。
第四节:精神控制(实验)
背景知识:
1.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一个桥梁连接。
2.有的人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桥梁,这些失去桥梁的人叫做“裂脑人”。
3.人的语言功能位于左脑中的一个区域。
实验:
1.
告诉一位裂脑人的右脑让他笑,然后问他为什么笑。
他没有回答“不知道,应该是右脑让我笑的”。
他回答的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刚才觉得您长得很好笑。”
2.
告诉一位裂脑人的右脑让他挥手,然后问他为什么挥手。
他没有回答“不知道,应该是右脑让我挥手的”。
他回答的是:“啊,我看错了,我以为那个人(一个工作人员)是我的一个朋友。”
3.
让一位裂脑人的右脑看到大雪图片,左脑看到公鸡图片,然后让对应的手与眼睛从一堆照片中选择与看到的照片最像的图片。他分别选择了扫把与鸡笼。
问他为什么选扫把。
他没有回答“我不知道右脑看到了什么。”
他回答的是:“因为要用它扫鸡屎。”
4.
裂脑人通常患有“异手综合征”,就是两个手不配合。比如穿衣服,右手刚把扣子扣上,左手就给解开了;去超市买东西,右手拿了百事可乐,左手去拿可口可乐,导致右手要抓住左手不让它去拿。
但是,即便是这样,裂脑人们依然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
裂脑人并非智力障碍。裂脑人拥有完整的思维能力,其日常行为与正常人基本没有区别。
(关于裂脑人的更多信息,可以在百度搜索百度学术,在百度学术搜索“裂脑人”,你会看到一些相关的论文;如果需要更多的论文,可以在谷歌浏览器搜索谷歌学术,在谷歌学术搜索“split brain”。)
第五节:精神控制(分析)
第二节中的黑体字可以完美的解释裂脑人现象。
问:为什么裂脑人会对自己的行为编造一个解释、并深信不疑?
答:因为正常人也会。
问:为什么裂脑人会把“异手”这么明显的问题当做自己的行为,而不相信它们是另一个意识带来的?
答:正常人也会把性欲、愤怒等这么明显的问题当做自己的行为,而不相信它们是另一个意识带来的。
问:为什么裂脑人的右脑能够听懂科学家在说什么、能够控制对应的手臂做出行为?
答:因为行为本来就不需要意识参与。
问:为什么裂脑人的右脑不向科学家求助、而是乖乖配合实验?
答:因为右脑没有意识,没有“求助”的概念。它就像一个机器,只会输入输出:输入声音与图像,输出行为。仅此而已。
第六节:其他
第二节中的黑体字能解释自我认知现象,能解释裂脑人现象,还能解释一切其他现象。
问:梦游的人是睁眼的,他们可以完成炒菜、开车、躲避障碍物等复杂行为。但是他们醒来之后完全不记得梦游的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没有意识也能完成复杂操作?
答:因为行动本来就不需要意识,复杂操作也一样不需要意识。意识只有否决权,所有的提案都是神经提出的,即便在你有意识地完成复杂操作时、所有提案也都是神经提出的,所以神经本来就具备完成复杂行为的能力。
问:有的人经常会关闭一个网页之后才反应过来不该关,然后责怪自己手快。为什么会出现“手快”这种现象?
答:因为神经系统先斩后奏,它同时进行行动与汇报,而不是先汇报、等得到审批后再行动。
问:为什么有的人想自律却无法自律?为什么知行不合一?
答:因为意识只能通过在认真审查时发现错误行为来否决并改正错误,而他的意识把一些错误的行为放到“稀松平常”里面了,不会认真审查,所以就无法改正。
第七节:神经科学
1983年,美国科学家Benjamin libet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给出两个按钮,让志愿者按下其中一个,并监测志愿者的大脑。实验发现,在志愿者产生按下某个按钮的想法之前,他的大脑中已经产生了一个电信号;通过这个电信号,可以提前预测志愿者的想法。
他把这个实验写成了论文,发表了出来。
(打开谷歌浏览器,搜索谷歌学术,在谷歌学术下搜索“Libet et al.,1983”,即可看到论文原文,论文里面有这个实验的详细数据。这篇论文引用量242,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那么:在美国,要想成为副教授,需要有十篇论文论文引用量大于10;要想成为正教授,需要十八篇论文引用量大于18。现在你应该能体会到242的强大与重要了。)
论文发表后,有人支持,有人质疑。质疑者认为,实验数据不够多、电信号也许是一个噪声;还有的质疑者认为,实验精度不够、“电信号先于想法”也许是一个误差、也许是先有想法后有信号后有行动。
Benjamin libet一直试图证明电信号不是误差,但直到2007年他去世,他也没能证明。
2008年,韩国科学家Chun Siong Soon运用新的脑成像技术,重新进行了该实验,得到了大量的精确数据。这些数据表明:电信号不是噪声,也不是误差,而是确确实实的先于想法。
Benjamin libet的遗愿完成了。
这篇论文引用量2070,在谷歌学术搜索“Chun Siong Soon et al.,2008”可以看到论文原文。
此时,大多数科学家已经相信了“电信号先于想法”的结论,不过依然有少数质疑者认为“也许电信号是产生动作的准备信号”。
2013年,Chun Siong Soon再次用实验证明,电信号不是准备信号,它确确实实的是想法的根源。(在谷歌学术搜索“Chun Siong Soon et al.,2013”可以看到论文原文,引用量241。)
至此,学术界再也没有了质疑。如下事实已被认定:不是意识产生行为,而是电信号同时产生行为与意识。意识与行为并非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
即:
!7703
这与第二节中的黑体字不谋而合。
第八节:总结
1.如果你想摆脱性欲、暴躁等情绪的影响,那么首先你要认识到:你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情绪寄生在你的身上;你不是在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摆脱这具身体对你的精神控制——情绪不属于你。你不要在满足性欲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因为那不是你的快乐。
2.如果你对人类数字化感到恐惧,认为数字化与自杀无异,那么现在你应该不再恐惧了。因为你并不是这具躯体,也不是这具大脑,而是大脑中的算法。记忆不属于你,你只是一个否决器,记忆只是你用来判断要不要否决的数据而已;即便你换了一具躯体,换了一具记忆,失去了现有的全部记忆,你依然是你,你可以基于新的记忆、来允许或否决躯体产生的行为。所以,既然记忆不属于你,那么也就不存在“自杀”的概念了,因为自杀就是指“失去现有的记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