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与自我认知:从降阶瞪眼法看人脑原理

创建日期:2024-08-30

更新日期:2025-03-22

阅读次数:365

封面

作者:天涯剑歌,浊浪逝风 修订:仙世凡生 终审:执悲今厄 时间:2024.8.30

摘要

本文基于学习方法:降阶法,从另一个角度对降阶法做出了诠释。并且以图片与性质的形式对【指数进步】与【线性进步】提出了一种区分标准。 本文不仅介绍了降阶法,还从人脑原理的方面解释了降阶法高效的本质。

标签

#关键词/哲学 #关键词/学习方法 #关键词/指数进步 #关键词/降阶法 #关键词/瞪眼法 #关键词/人脑原理 #关键词/学习机制 #关键词/生成判断:联想机制 #关键词/记忆库整理机制

正文

如何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例如编程技能) 降阶瞪眼法。 不要读书。要直接以此技能的后置项目为目标,然后将你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指数节点目标,使得满足归纳性:

  • 第一个节点是可接受的。
  • 如果一个节点是可接受的,那么完成它后,瞪眼法看它一段时间,它是显然的。
  • 如果第X个节点是显然的,那么第X+1个节点是可接受的。
  • 最后一个节点是目标。

后置项目:当你完成此项目时,意味着你掌握了你要学的技能。参考:学习方法:降阶法

指数目标区别于线性目标。线性目标是最终目标的一部分,而指数目标不是。 换句话说,指数目标是从一阶完成到九阶完成,线性目标是从九阶一级到九阶完成。 指数与线性 线性目标序列不可能满足归纳性。只有指数目标序列才有可能。 例如,对于游戏开发,【先做主菜单,再做游戏场景】是线性的。 对于一个技能,比如C#,【先学变量,再学语句,再学流程控制】是线性的。 指数,或者说,阶,有两个性质:

  • 完整性:每一个阶都是完整的,不依赖于更高阶或更低阶。每一个阶都可以独立应用。
  • 相似性:相近的两阶中存在大量相似(但不同)的东西。

对于C#,以下几个节点是指数的:

  • 控制台输出Hellow World
  • 在桌面创建一个txt文件,并在其中写入Hellow World
  • 将桌面上A.txt文件的内容复制到B.txt中,并在B.txt文件的末尾追加一行Hellow World
  • 每秒在B.txt文件的末尾追加一行Hellow World,直至按下空格键。

问:这不就是【先学print函数,再学文件写入,再学文件读取与变量,再学流程控制】吗?为什么说它是指数,而【先学变量,再学语句,再学流程控制】是线性? 答:这不是。看图,图中一到九阶,每次新增的内容确实对应九阶的一到九级,但不能只看新增。阶之所以是阶,是因为完整性与相似性。学流程控制,不只学控制,而是学完整的【通过流程控制来实现不停写入】;流程控制之外的写入,与上一阶类似,但不同。如此是指数。 指数学习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停下并收获满足感,而线性学习半路停下会不知所谓、很快遗忘过去学到的东西。 指数学习才能满足归纳性,学生看到下一个任务时会有自信能完成。即:如果第X个节点是显然的,那么第X+1个节点是可接受的。

瞪眼法

瞪眼法:盯着一段代码看,直至你觉得它显然。(如果你觉得那段代码写的不好,也可以修改它) 瞪眼法不仅用于编程,也用于数学:盯着一段证明看,直至你觉得它显然。 会做不等于掌握,能判断一段代码/证明是对的、不等于掌握。显然才等于掌握。要使用瞪眼法来让会做/判断变为显然。 如果瞪到一半发现【为什么不XXX】或【如果XXX会怎样】,那么提问,导师回答。这里就是【会做/判断】与【掌握】的关键差距所在。(修订者注:可惜一般教师不会回答,反而批评学生胡思乱想这么多干嘛。瞪眼法需要学生与教师都理解才行,而不能只有一方理解) 同样,上一段也揭示了瞪眼法时要做什么:要思考【如果不这样,那么还能怎么样】。瞪眼时要确认的,或者说,所谓掌握所真正掌握的,就是【其他办法都不对】,而【会做/判断】是指【这个办法是对的】。 更本质的说:判断是指【它是对的】,掌握是指【只有它是对的】或【只有它与XX是对的,从它与XX中任意采用一种】。(修订者注:或【只有XX下的东西是对的,它属于XX】)

UI Toolkit

我正在学习Unity UI Toolkit。最终目标:创建扫雷关卡编辑器面板,包括网格、按钮。 由于我们熟悉web与Unity,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高阶开始。但也尽量做到【每一步都尽可能完整】。 最终的目标序列是:

  • 前台背景:创建一个全屏UI画布,左侧是深灰色,右侧是浅灰色。
  • 前台左侧:在左侧绘制一个网格。(不可点击)
  • 前台右侧:在右侧绘制一些按钮。(不可点击)
  • 后台:实现后台的存档数据结构。
  • 前后内存读:基于后台数据,显示左侧网格。右侧按钮切换视距与前后台视图。
  • 前后内存写:写入与取消雷。写入与取消开启格子。前台视图重置。
  • 前后硬盘读写:设置名称,存档,显示关卡网格,点击读档,未保存提示。
  • 外壳封装:将以上作为一个场景,封装起来。

看似是线性的,实际上有一点指数性:在前后内存读环节,过去的前台代码有一些会被废弃。【前期做的不全是后期的一部分】是指数与线性的重要区别。 为了保证每一步的完整性,自然要舍弃少量复用性。 并且,在使用指数学习法时,明确步幅很重要。步幅是指一个人能接受的跨度。每个人的步幅都不同,基础好的可以以更难的东西为一阶,基础差的要以简单的东西为一阶。

在使用降阶瞪眼法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一系列目标,并不是【我来凭借已有知识完成它们】,而是【我来凭借已有知识、查资料能力、提问能力来完成它们】。越高阶要查的东西越多。 如果在执行中没有做到【如果一个节点是可接受的,那么完成它后,瞪眼法看它一段时间,它是显然的】,而是完成一阶之后直接进入下一阶,那么你可能发现【前面都简单,但从某一阶开始突然变难、无法接受、做不下去了】。这也是指数的一个特点:从拐点开始突然暴涨。

回顾

本文从降阶瞪眼法讲到UI Toolkit,也是一个指数式讲解。 指数式的特征是:

  • 完整性:A与B看似无关。A与B都独立存在,互不依赖。
  • 递进性:B难。A简单。有了A之后,B简单。

单独满足递进性的,是线性。满足递进+完整的,是指数。 题外话:所谓天赋,本质就是指数式基础。例如,一个会降阶瞪眼法的人,学习编程快,就会被他人称为【拥有编程天赋】。(修订者注:天赋可后天提高。天赋本质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方法)

人脑原理

问:人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线性学习时半路中断会遗忘历史、而指数学习不会?为什么【只有它对】的应用效果比【它对】强得多?为什么【我能完成下一阶】的自信很重要? 答: 所谓自信重要,本质是【自信能完成、执行后成功完成下一阶】时的喜悦重要。情绪会加深印象。喜悦来自于学习机制【70%置信的事情被验证】。 所谓【只有它对】重要,本质是【要目标则需它】重要,这个联想规则是【目标→它】,所以容易调用。而【它对】的联想规则是【它→目标】,无法调用。调用时只有目标,要基于目标而联想它,而不是基于它而联想目标。 线性学习空闲下来时潜意识会自我反思,自我整理。过去的东西无法被整理出有意义的新东西,无法与大脑中其他东西组合,因此被抛弃。指数学习的历史充斥着满足,满足带来回味并再次满足,正面情绪的因都是有意义的、保留。 (修订者注:三个问题的答案对应三个机制:学习机制,生成判断中生成的联想机制,记忆库整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