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心理学之归因偏差

创建日期:2025-06-15

更新日期:2025-07-07

阅读次数:48

概念

基本归因偏差,学名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爱德华·琼斯于1967年提出。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ndamental_attribution_error

定义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一个人A会更多的将一个人B的行为X归因于B自身的因素(例如迟到是因为你自私),而非环境因素(例如迟到是因为你堵车)。

原始实验

琼斯:看一下这两篇文章。这是两个不同的人写的,一篇夸赞明星T、一篇批评明星T。你觉得谁更喜欢T呢? 被试:看完了。肯定是那个夸赞的人嘛。 琼斯:好吧,其实我骗了你,这两个作者是抛硬币来决定要写夸赞还是批评。你现在觉得谁更喜欢T?还是无法判断? 被试:我还是觉得那个夸赞的人喜欢T。 琼斯结论:被试更愿意将那个写文章的人的夸赞归因于其自身(喜欢T),而非环境因素(硬币)。

发展

1971年:行为者观察者不对称理论。人们更多地将自身的行为归因于环境,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

参考资料:Jones; Nisbett. "The actor and the observer: Divergent perceptions of the causes of behavior".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or%E2%80%93observer_asymmetry

1975年:自利偏差。人们更多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失败归因于环境;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个人。例如:

  • 我赚钱了:我厉害
  • 我赔钱了:都怪XXX
  • 他赚钱了:运气好罢了
  • 他赔钱了:他能力不行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serving_bias 参考资料:Miller, Dale; Michael Ross. "Self-serving Biases in the Attribution of Causality: Fact or Fic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7年:自利偏差是理性的,不依赖于自尊的需求。如果事件结果与预期相符,那么就归因于个人因素。如果不符,那么就归因于环境。

参考资料: Larson, James; Rutger U; Douglass Coll. "Evidence for a self-serving bias in the attribution of caus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解释

1979年,行为的显著性:人们倾向于将观察的结果归因于显著吸引注意力的因素。对于自己,由于自身状况稀松平常,因此注意力关注环境;对于他人,由于环境可知、内心难知,因此注意力关注他人内心。

参考资料:Smith, E. R.; Miller, F. D. "Salience and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in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年,文化差异:个人主义的国家人民更容易犯归因错误,集体主义的国家人民更不容易犯。

参考资料:Miller, J. G.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day social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笔者观点

不能这么粗糙划分。无论是自己赚钱还是他人赚钱,都有人认为是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例如: 我赚钱,个人好:我赚钱了。怎么会有人赚不到钱呢?我要是他们的话,我也能赚钱。他们太笨了,我厉害。 我赚钱,环境好:真的是幸运啊,我赚钱了。环境好,我有自知之明,把握不住这个财富。 我赔钱,环境坏:我做错了吗?我没错。都怪XXX 我赔钱,个人坏:我怎么犯这个大错,我本可以避免的 你赚钱,个人好:羡慕不来,你确实强。 你赚钱,环境好:你垃圾连XX都不懂,你就是运气好。 你赔钱,个人坏:你活该赔钱 你赔钱,环境差:偶像啊,你怎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