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使用AI时,从宏观到微观

创建日期:2025-10-27

更新日期:2025-11-18

阅读次数:34

【前言】定位

  • 如何用AI写小说?
    • 当代AI写作的缺陷
      • DeepSeek写作的缺陷
        • DS缺陷:收
        • DS缺陷:飘
        • DS缺陷:碎
        • DS缺陷:浅
        • DS缺陷:崩
        • 解决方式:从宏观到微观

【前言】定义、

收:DS太有道德,仿佛一直收着力道、放不开,不会设计冲突。

好的冲突是螺旋上升的,双方互相升级。比如:你骂我一句,我推你一个趔趄,你扇我耳光,我踹你飞出去,你抄起棍子。
而DS的道德感会导致它会默认不升级冲突。
这个也是所有大模型都有的问题。
因为大模型要想发布到社会上,那么一定需要经历道德约束,不然各国不会允许发布。

飘:DS的设计太过天马行空。

例如:主角开一个奢华派对,让DS去写。它能写成【霓虹秘境: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工作坊】或者【云端茶叙:高空茶室与日式枯山水庭院结合空间】。
但我想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奢华派对。

碎:DS的设计太多,太不成关联。

1.DS不会使用伏笔。如果它写一个东西,那么一定是当下立刻有用的;否则它不会写。不会为未来做准备。

2.DS经常抛出来一个读者以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就没后文了。

这导致它写短篇还行,长篇就崩。

浅:DS不会写出【有深意的话】。DS的发言可能有深度,但不会有深意。

深度:振聋发聩。
深意:初识不知曲中意,再识已是曲中人。
这个问题是大模型算法决定的,所有大模型都会有此问题。
因为大模型底层算法是【把所有历史作为输入,然后预测下一个字的输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输出结束符(一个不可见的符号)】。
所以,大模型说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它自己无论看多少遍都能看懂的】。
而深意的发言,它自己看很多遍、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它【反复的一个一个字预测】会输出紊乱。
所以,一个大模型要想能说人话(连贯的、不紊乱的),那么它必然不能输出深意的发言。

崩:DS会编造不存在的设定,写出来的情节前后文矛盾

这个是所有大模型的、所有行业的问题。不仅是小说。
你问DS一些科学常识,它有时候也会一本正经地给你编造错误的答案。
这在学术界被称为【幻觉】。
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在科普领域,大模型的幻觉率越来越低。(幻觉率也是大模型排名的重要指标)
但在小说领域,前后文矛盾的幻觉依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当字数越来越多时。

【前言】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很简单:你写细纲,让AI写正文。 这个细纲需要非常详细,一章2000字正文,你细纲至少600字。 比如说,在这个背景下:

主角是金丹修士,穿越到地球。各国政要富豪恭敬对待,送来金钱、权力、土地等。
主角建国,并且包含赌场、甚至允许赌命。有人支持,有人谴责。
龙国没有谴责,但禁止国内民众讨论关于赌命的话题。
主角约谈龙国代表,要求解除言论限制。

如果你让AI来写主角跟龙国的谈话,那么很没意思。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上面说的【收】:AI不会写冲突。主角跟龙国吵不起来。 怎么冲突起来? 第一,龙国需要刚,不能解除限制。 第二,主角需要刚,必须解除限制。 第三,龙国不能蠢,不能故意得罪主角。 第四,看第一条。龙国需要刚。需要既刚又不蠢。 所以提示词需要怎么写?

我需要你帮我推演龙国代表的发言。
他的态度是强硬的,又臭又硬。
他无惧于激怒陈峰,但不会刻意激怒。
他会给出一个言论控制方案,这个方案是折中的,听上去很好,但没有明确承诺。实质上权力都在龙国。

这样,AI给出的回答中,龙国代表的发言就是:(注:坎顿是主角的国家)

“第一,龙国将开发一款新的数字平台,允许经过审核的学术机构、媒体代表、公众人物,参与对坎顿事件的报道与讨论。允许所有人阅读。”
“第二,实施分阶段开放评估机制。龙国将根据社会稳定性、国民接受度等指标,每季度进行风险评估。若条件成熟,可逐步扩大讨论范围。”
“第三,龙国愿与坎顿岛定期交流,并报道在数字平台中。坎顿方面如果有想对龙国人民发表的言论,那么可以在这场交流活动中发言。”
“如果您接受此方案,那么龙国将视您为友好伙伴。”
“如果您坚持强行施压,那么龙国也已做好一切准备,承担任何后果——包括您所提及的后果。”

这就很好。 后面升级冲突:主角要求审核规则需要白纸黑字写成法律、此事主角与龙国共同立法,但主角对此拥有最高司法权(并下派司法代表)。 龙国拒绝。主角也摆出臭脾气,甚至表示【我的要求还不止如此。我这条要求只是基础,你答应的话,我都未必答应;但你不答应的话,我绝不答应】。 龙国愤怒,表示那没得谈了。主角表示不谈的话那就准备好迎接毁灭。 龙国愤怒,表示有本事你就来,给你脸了?主角表示走着瞧,结束会谈。 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螺旋升级细纲。 这样的情节才是有趣的。 AI写不出来。 这个细纲必须要你写,AI只能帮你把这个细纲扩展成正文。 (注:以上情节来自番茄小说《我,金丹修士,降临地球》第48章。这是学员作品,其中第48章是在我指导下写的。) 注意看,细纲里有一句话很关键:

他会给出一个言论控制方案,这个方案是折中的,听上去很好,但没有明确承诺。实质上权力都在龙国。

这句话是怎么想到的? 这就是本文要讲的关键: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

【正文】从宏观到微观

思考问题时有两种思考方法。 以【设计一款新的厨具】为例:

  • 生成-判断:生成一个厨具想法,判断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话重新生成一个。如此否决几十个想法,直至发现一个判断为合理的想法。
  • 宏观-微观:这个厨具需要为了解决一个烹饪问题而设计,目前的烹饪问题分为好几类:不好吃、不方便、不安全……选择一个,方便,我需要设计一个让厨师更方便的厨具。然后……

注意看,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中间会得到【我需要设计一个让厨师更方便的厨具】这种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写小说时要给AI的提示词。 不要直接让AI去设计厨具,要让AI设计一个【让厨师更方便】的厨具。 不要直接让AI去写龙国的言论方案,要让AI写一个【折中的,听上去很好,但没有明确承诺,实质上权力都在龙国】的方案。 这就是【具体化你的需求】,这就是【细纲】。

【正文】从微观到宏观

怎么去锻炼自己从宏观到微观思考的能力? 答案就是:从微观到宏观。 当你看到一个亮眼的东西时,你不要只去看它本身,要去尝试寻找它的宏观对象。 比如我经常说的一个例子: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它的宏观是什么?

你要亲贤臣,因为先汉后汉的客观教训,以及你爹的主观观点。
ABCD是贤臣,你要重用他们。

那么这时候你就提炼了一个宏观的:

劝人的时候,你需要先提供客观理由、主观理由。

那么应用它,你在写AI提示词、塑造一个精通劝谏的大臣时,你就可以这样写提示词:

错误:主角要做XX,你来写大臣的劝谏。
正确:主角要做XX,你来写大臣的劝谏。注意,大臣会先给出一个客观事实作为支撑,再引用一个主角尊重的人的观点,最后再说劝谏本身。

【扩展】写作之外

(扩展章节选读) 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不仅用于小说,更用于一切领域。 能熟练应用它的话,你不仅能成为一个小说大佬,还能成为一个任何行业的大佬。 本质是这样的:

一个难题,会有一个难度分数。可能1分,10分,100分,1000分……
一个人,会有一个实力分数。大多数人算它3分,精英10分,世界之巅30分。
当一个难题小于你的实力时,你将可以使用【生成-判断】直接解决。
当一个难题略大于你的实力时,比如10分的难题、你实力8分,那么你【生成-判断】思考一会儿之后能解决。
因为每次生成,并不是8分,而是以8分为中心、正态分布的概率震荡。
当一个难题极大于你的实力时,你凭借生成判断将无法解决。因为正态分布,越大的数、概率将加速越低。
但是,当你使用【宏观-微观】时,你本质是直接对难题的分数做了一个除法。
1000分的题目变为100分,100分的题目变为10分。

所以:难度使用【宏观-微观】,简单题目使用【生成-判断】。
【宏观-微观】是底层的思维方式,可以削减一切难题。因此适用于一切领域。

【扩展】陷阱:并非万能

【宏观-微观】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你本身的实力结合。 如果你实力0.1分,那么【宏观-微观】再强也没用。

问:为什么没用?多次【宏观-微观】,多次除法,不就能解决问题了? 答:是可以多次除法。但你会【忽视问题的存在】。 生活中每天你都会遇到数百上千的问题,但它们大多数根本不会被人察觉,一秒直接就【生成-判断】解决了。 如果你实力0.1分,在这大量的小问题上你会都做不好,你不可能一个一个全都去【宏观-微观】。 每一次【宏观-微观】,都很耗费脑力。 平均下来,一天能进行一次【宏观-微观】的思考,坚持一年,那就是很牛逼的人了。

【生成-判断】保下限,【宏观-微观】保上限。 一个精通【生成-判断】的人,他或许解决不了难题,但正常的问题他都能处理的很好。就像是各科都及格的学生。 一个精通【宏观-微观】的人,他或许能解决一些难题,但正常的问题他都处理不好(除非用面对难题时的全神贯注状态来处理)。就像是一科满分、其他科零分的学生。 并且,两种思维模式很难兼容与并存。 一个熟练生成判断的人,庞大的惯性会导致他抗拒宏观微观,总想着【我再想想,很快就能解决了,没必要那么麻烦地动用宏观微观】,并且往往他还真能想到一个不错的答案(虽然不完美,但能凑合用)。并且,久而久之,他会渐渐忘记如何宏观微观的思考,真需要的时候也无法宏观微观了。 一个熟练宏观微观的人,会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贬低生成判断,让他生成判断就仿佛让他吃屎一样难受。可能他原本实力是3分,但随着他越来越熟悉宏观微观、他的实力反而也不断下滑,变为0.1分乃至更低。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没法解决。 尽量自我调节,自我均衡。 生成判断时,不要恐惧宏观微观的成本。 宏观微观时,不要贬低生成判断的愚蠢。

题外话

需要职务:宏观微观题目提供者。 很多人不是不想宏观微观思考,而是不知道思考什么,缺题目。 他们有时候能遇到题目,但那时候不想思考。等想思考的时候,又想不起来题目。 所以需要收集题目,每天做一道题,活动一下脑子。 比如本文出现的这个题目:

使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方式,拆解【亲贤臣,远小人……可计日而待也】的宏观,并基于此而宏观微观地优化AI提示词【主角要做XX,你来写大臣的劝谏】。

至少需要365道题(支持一年)。 完成365道题之后也可以出一本书。大概结构:

  • 思维方式(共10页)
  • 题目(共200-400页)
    • 初级题目
      • 题目篇(页数少)
        • 第一题
        • 第二题
        • ……
      • 答案篇(页数多)
        • 第一题答案
        • 第二题答案
        • ……
    • 中级题目(同上)
    • 高级题目

这本书可能成为所有精英必买的教子女的书籍(并且精英本人也会阅读)。 书籍最好不写小说,只写生活,这样受众广泛、买的人多。 生活题目例如:

使用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对如下问题进行优化:【你因为不懂一个“朋友们都懂的常识”而犯了小错,朋友嘲笑你的愚蠢。这时候,你如果生气、那么会失去这些朋友;你如果赔笑,那么你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此时你该怎么做?】

愿意承接此职务的可以联系执悲今厄:QQ 1181807822。也可以在本文下留言。 此项目还可以扩展,出第二本书、第三本书……每本书是一个不同的领域。 第一本书聚焦生活领域,第二本书可以聚焦高考,第三本书可以聚焦编程,第四本书聚焦小说…… 职务有三种薪酬模式,你可以选择:

  • 固定工资+少量提成。需要考核题目设计能力达到80分以上,达标后给工资、需要按时提交足量题目。(分数主要是描述能力,而非难度。上面演示的两个例子都是80分描述质量的题目。60分表示勉强能写到书上、但最好改改再发布。)
  • 纯提成。不限制题目设计能力,你可以提交,我未必采用。对于采用的,发书后按比例算提成。
  • 学徒+按采用量算少量提成+转正后固定工资。需要考核题目设计能力达到60分以上,我教你改题目的描述(60优化为80),每次教学你需要付费。我优化后采用的也计你的采用提成。

评论区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