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饭

创建日期:2024-05-04

更新日期:2025-03-09

阅读次数:126

#自我认知/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

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

案例

A曾陷于沙漠,缺水挣扎;曾遇轮船沉没,水上挣扎。

弟子出山,要执行任务了。

送给弟子一个储物戒,里面有各种任务道具,以及大量的纯净水、大量食物、三个救生艇。 #自我认知/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我曾遭遇过苦难,希望你不要再经历

为什么?

心理学解释:利他行为:人类都是基因的奴隶。利他行为是为了帮助自己基因相关的个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有助于基因的延续,因此基因让人在做这些事情时愉悦、不做时焦虑。此处,把弟子视为了孩子。

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狗屁不通。

在思考一个【为什么X】之前,先判断【X是否成立】。

淋过雨真的会给别人打伞吗?

看这个例子:

一个母亲,她小的时候生活贫穷且艰苦。

女儿长大了,她要求女儿也体验同样的艰苦。她故意给女儿买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站票。

女儿蹲在过道上,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她身体缩成一团。几个小时后她饿了,稍微舒展开身体,吃泡面。狭窄的过道上频繁经过路人,与她身体摩擦,她面色尴尬。

母亲看着这一幕,微笑,很满意。 #自我认知/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我经历的苦,你也要经历一遍

这个例子直接否决了利他行为的前提条件。X本身就不成立。

分析:绿皮火车

先看第二个例子,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

首先思考,什么样的母亲会这样做?当代多数中国母亲。

外国父母不会如此;古代中国父母也很少如此。

那么,当代多数中国母亲有什么共性呢?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一个信息:忆苦饭。

十年文革期间,人们需要吃忆苦饭。忆苦饭,全名忆苦思甜饭,非常难吃、是旧社会最底层穷人的伙食。并且,人们不仅要吃,还要光荣的吃,以吃忆苦饭为荣耀,在各个节日、生日、宴会中父母都要开开心心的端上来忆苦饭,孩子们也要兴高采烈的吃(父母也一起吃)。如果孩子表达出不满,父母会立刻用手捂住孩子的嘴,说【你不要命了?】【这是资本主义思想,万万不可有!被人听到要抓进监狱的】。

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十年足够塑造一个底层的认知。十年文革,使得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吃忆苦饭本就是对的,我就是很开心的在吃。同样,我也要给我的孩子吃忆苦饭。

注:忆苦饭的食材包括:烂菜叶、糠(大米的外壳。现代的大米都是剥去外壳的)、麸(麦子的外壳。现代面粉都是剥去外壳的麦子磨制的)、树叶、草根、豆渣(未处理,腥臭。与现代豆渣完全不同)。除了忆苦饭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秀的人需要无条件的体验痛苦】的经历,比如上山下乡:知识分子需要进入农村生活,拔野草喂猪食、蹲茅坑睡土炕,定居农村两年以上。

插一句题外话:当代中国家长的很多陋习都是文革带来的。比如对孩子强管控,也是共产主义期间受到国家的强管控。(共产主义期间:文革与文革之前,集体劳动。每个人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不存在个人独立时间、独立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都自然认为孩子也不存在独立时间空间。)

回到正题。所以,为什么在案例二中【自己淋雨就要让别人也淋雨】?因为: #自我认知/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我经历的苦,你也要经历一遍/因为别人也让我精力他的苦

  1. X生活的比母亲苦,母亲要经历X的苦难。十年,于是母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2. 母亲生活比孩子苦

于是母亲要让孩子经历母亲的苦难。

分析:师父

看第一个案例:师父为什么送储物戒?

在思考为什么之前,先思考【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会送储物戒?所有师父?不。是产生过【你一定要顺利完成任务】的念头的师父。与之对应的,是产生过【我看你完成不成任务的时候怎么说】的念头的师父,例如,师父教X、弟子反对、师父生气,弟子自信、师父觉得弟子狂妄,于是希望让弟子去遭遇挫折。

所以,【为什么打伞】这个问题是显然的:因为希望弟子完成任务,自己有一些有助于完成任务的道具,于是给弟子。核心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产生【你一定要顺利完成任务】的念头?

还是先明确【是什么】。所有没跟弟子吵架的师父都会产生【你一定要顺利完成任务】的念头吗?不。是在平时帮助过弟子、并在帮助后收获正反馈的师父。与之对应的,是没帮助过弟子的,或者帮助但没获得正反馈的(正反馈不仅是报酬,弟子的进步、喜悦、信任,都是正反馈)。

到这里就拆解完了。梳理一下就是:一个师父在小事上帮助弟子,并获得了正反馈,然后在更多的事情上帮助弟子,直至弟子即将出山时、师父产生【你一定要顺利完成任务】的念头,并联想到自己遭遇的意外、送上储物戒来帮助弟子对抗那些意外。

#自我认知/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我曾遭遇过苦难,希望你不要再经历/惯性 进一步的,可以思考【为什么在小事上帮助并获得正反馈、在出山时就会产生要顺利完成任务的念头?】,这里是因为生成判断的惯性依赖,希望延续过去的【帮助,正反馈】模式。类似的,传奇类游戏也是如此,随着升级本质上相对实力下降,玩家为了延续过去而充值。

所以回到原始问题。自己淋雨和给别人打伞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核心关系。当想要帮助他人时,自己淋雨的经历可以有助于产出帮助他人的办法;至于为什么想要帮助他人,那是另一个话题,和淋雨无关,例如因为惯性依赖而想要帮助,但是会后置的自我解释为共情。

问: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个自己淋雨给他人打伞的案例,这里想要帮助他人不是因为惯性吧? #自我认知/淋过雨为什么要给别人打伞?/我曾遭遇过苦难,希望你不要再经历/自我正则 答:是惯性,即便没有破房子的事,杜甫也本就忧民,破房子的事是在忧上添忧。这首诗也是一个自我正则的结果。自我正则:【我为什么X?才不是因为Y,一定是因为Z。是的,一定是Z。没错,就是Z。】实际上Y是真实原因,不过他相信了Z,并且未来也真的会视为过去自己因Z而做X、不会做出违背Z的事情,这就是自我正则,也叫自我洗脑、自我论证、思想论证、高级自我欺骗。Y是惯性的【看到自己的苦而随机的想到忧民,忧民与此景结合于是觉得民寒】,Z是看到自己的苦而想到他人的苦。

问:这YZ不一样吗?不都是看到自己的苦而想到百姓的苦吗?

答:完全不一样。【你吃了一个馒头,于是饱了】【你咬了一下瓶子,出现一个灯神,灯神问你愿望,你说要饱,灯神让你饱了】,馒头和瓶子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前者是因为馒头而饱,后者不是因为瓶子而饱。【看到自己苦,想到他人苦】说的是直接的关系,如同馒头;【看到自己苦,随机想到忧民】如同【咬了瓶子,随机出现灯神】,然后【忧民时,看到苦寒,觉得民寒】如同【灯神时,你要饱腹,于是饱腹】,主动方是【忧民】与【灯神】。即便没有咬瓶子,而是其他东西带来了灯神,你也一样饱,饱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灯神;即便杜甫没被冻,而是刚听弟子A报告【有百姓饿死了】,然后听弟子B报告【明天降温】,杜甫也一样会想【民寒,安得广厦千万间】,并且这种思维逻辑与自己受冻时是一样的,都是忧民情绪+素材。当然,尾巴不一样,自己受冻的话杜甫最后会加一个反省:我好冷,在我的幻想中,我也有广厦,真好。咦,我为什么要帮他们?难道我是为了自己?不,即便我没有也可以。所以加一个【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杜甫不是随机的忧民!

答:我这里【随机】这个词表达的不是【自己苦的时候大脑里摇色子,摇到大数就忧民】,而是仅仅区别于【必然】。在自己的苦的时候,如果满足一些条件X,那么就会忧民;但如果不满足X,那么就不会忧民,这就叫随机。不满足X的场景例如【一个多月没忧民了】,或者某个东西占据了寒冷的索引位,比如一个月里看了不少企鹅相关的信息,这样冷的时候就会想到企鹅、而不会想到忧民。或许把【随机的】一词改为【低因果性的】比较好:看到自己的苦而低因果性的想到忧民,忧民与此景结合于是高因果性的觉得民寒。

问:“此景”是什么?是自己的苦?这个概念怎么出现了两次?

答:就是两次。设它为A,这里是F(A)=B,F(A,B)=C。B是忧民,C是民寒,然后F(C)=D:安得广厦千万间,F(A,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