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论吃苦
创建日期:2024-08-23
更新日期:2025-02-02
阅读次数:108
仨人俩包子
一个妈两个孩子,三个人出门,看到包子,妈给买了两个,让孩子吃,自己不吃。然后说自己多么多么伟大,教训孩子要懂得感恩。 孩子莫名其妙。把包子给母亲,母亲不吃。 有病吧?什么年代了还搁着省包子?穷吗?不穷啊,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也有七八千,一个包子一块钱,吃不起?一块钱你搁着教训孩子感恩? 她就是想教训孩子,然后找理由。然后看到包子,正好是一个绝妙的理由,想到自己小时候穷、自己的父母舍不得吃包子给自己吃、自己的父母教训自己。于是现在也自己不吃包子、教训自己的孩子。 注意一点,她自己是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她不认为自己是想教训孩子。她是真的认为自己伟大。 凡人是没有自我认知能力的。
俩孩照顾老人
老老人病了,两个老孩子AB来照顾。病的八十多,孩子都六十多。 老老人原本健康,突然病倒。原本住所与A接近。B位于另一个城市。AB退休金都是三千多,老老人没有退休金,AB各每月给老老人打五百元。 AB与其伴侣共四人一起照顾老老人。四十岁的孩子们过来看了一天,然后匆匆回去工作了。 久病床前无孝子。一开始AB照顾的还行,A与其伴侣一班,B与其伴侣一班,你累了换我,我累了换你。 一个月过去了,B受不了了,雇了个人,一天二百,来照顾。B自己休息,偶尔看望。 又过了一周,A开始以各种理由搞事,比如说B不孝顺,比如说A自己生病了,然后A减少去照顾,要求B要么让雇的人一直照顾、要么B上四分之一(然后A四分之一,雇的人二分之一)。
A在自我欺骗。A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假的,真实理由是痛苦平等+痛苦习常。但A自我欺骗,他觉得自己说的都是真的,他没有故意说谎。 痛苦平等:我在X方面多痛苦,你就也要在这方面同样痛苦。至于你在Y方面痛苦而我Y方面没事?不管。你必须在X方面跟我一样痛苦。(X:照顾。Y:付费) 痛苦习常:我习惯于痛苦,痛苦虽然难受,但可以接受,接受成本不高。能不痛苦自然最好,但如果要花钱?那还是痛苦吧。
行动不由意识提案
行动不由意识提案。这个东西我说了很多遍,总有人不信。 我也理解他们。他们要是信了的话会世界观崩塌,为了避免自己崩溃,所以他们不能信。 这种人挺可怜的。
行动不由意识提案。意识只是判断器,只能通过大量否决提案来让生成器生成“好”的想法。 如果大量否决但依然不生成好的,那么意识就会被淹没。这就是不自律:你否决掉娱乐的想法,但还不断生成,最终淹没。 意识只有否决权,没有提案权。你的行动不由你决定。 这可以解释上面为什么自我欺骗:因为根本不是意识在做那些事情。教训孩子,找理由搞事,这些都是生成器生成,意识摸鱼、不否决任何想法。主动的说谎,一定是【生成谎言,否决,生成真话,否决,生成谎言,通过】,而他们是【生成谎言,通过】,这就是自我欺骗的本质。 注意,生成判断模型不是用来解释自我欺骗的。解释自我欺骗只是它的副产物。当然有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自我欺骗,但是,生成判断可以解释几十几百种奇妙现象(比如上面说的自律),而其他理论每个理论都只能解释一两种现象。这才是生成判断模型的关键优势。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自律现象其实更加不是生成判断的核心,它其实来自于反对者。一个反对者说【如果意识只能否决,那么生成器凭什么能生成好的想法?为什么不会一直不生成好的想法?】,当时我无法回答,然后过几天意识到【不自律不就是“一直否决而不生成好的想法”吗?】,从而回答了。 并没有一个强烈的证据表明生成判断的存在(除了内觉),但生成判断理论在大量的现象中都很好用,这大量小优势的聚集才奠定了生成判断不可动摇的地位。类似于数学中的矩阵:一般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诞生的,但矩阵不是,没有某个问题非要矩阵不可,但大量的问题有矩阵都会简化,所以矩阵重要。
脱口秀
这些杂记可以做成脱口秀。 都是我在说,你们也不说话。而且问题是我居然还能说下去。 脱口秀不就是这样的吗?单口相声,一个人说。 不过我没工夫做,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基于这些文案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