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诅咒现象:从心智理论到生成判断理论
创建日期:2024-08-31
更新日期:2025-02-02
阅读次数:209
封面
作者:浊浪逝风 时间:2024.8.31
摘要
知识诅咒现象:一个人知道越多的知识,就越难以想象一个不知道那些知识的人的想法。 主流学术界以心智理论来解释它。 本文指出心智理论的错误,以及正确的解释:生成判断。
关键词
#关键词/知识诅咒 #关键词/生成判断 #关键词/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TOM),David Premack在1978年提出,当今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心智理论中,智力被定义为【心智能力】。心智能力分为这几级:
- 一级心智能力:我有某意图。例如,我想吃饭。一级心智能力是哺乳动物基本功。
- 二级心智能力:我觉得妈妈希望我吃饭。人类基本功,一些聪明动物(虎鲸,边牧,黑猩猩)也有二级心智。
- 三级心智能力:我觉得小明妈妈希望小明吃饭。心理咨询师基本功,高情商人类。动物全军覆没。
- 四级心智能力:我觉得小红觉得小明妈妈希望小明吃饭。职业作家基本功,顶级心理咨询师。(也因此,职业作家转行心理咨询师很方便)
- 五级心智能力:我觉得某人/我规定某角色拥有四级心智能力。名著级作家。
心智能力: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意图、情绪、知识等的能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心智理論
知识诅咒
知识诅咒现象:一个人知道越多的知识,就越难以想象一个不知道那些知识的人的想法。 例如:
- 何不食肉糜:晋惠帝时期,饥荒,万民饿死,无米可食。晋惠帝诧异:为什么会饿死?为什么他们不吃肉羹呢?
- 2007苹果发布会,触屏手机第一次出现,乔布斯演示【双指合并与分离,表示缩小与放大】时一带而过,因为觉得这很显然。然而众多观众在发布会结束后都表示不知道那些手势的用法与含义。
- 哈利波特最后一部电影的高潮战役,对于读过原著的观众而言热血沸腾,然而对于没读过原著的观众而言莫名其妙。导演没能正确理解那些没读过原著的观众的想法。
敲击节拍实验
这是一个著名的知识诅咒实验。 一百个来自同一国家的25-35岁的人分为50组,每组两个人(设为AB),AB事先无交流,AB性别一致。 让A脑海中想一个歌曲,然后可以敲击展示节奏,但不能唱出来、不能写字、不能用任何其他方式作弊。让B根据A的敲击来猜歌名。 猜测结束后,AB互换,再次如此。 实验结果:敲击者往往觉得猜测者应当能猜出来,但猜测者往往猜不出来。(91%的敲击者觉得猜测者能猜出来,实际只有24%的猜测者猜出来)
萨利安妮实验
这是另一个著名的知识诅咒实验。 一百个从2岁到10岁的孩子,有的患有自闭症。 让他们看电影:萨利和安妮坐在一个房间里。萨利把糖果放在箱子A里,然后离开房间,上厕所去,然后安妮把糖果取出、放在箱子B里,然后萨利上完厕所回来回来。 问:萨利会去哪里寻找糖果?A还是B?
4岁以内的孩子超80%回答【B】。
4岁以上的非自闭症孩子超80%回答【A】。
自闭症孩子无论年龄,超80%回答【B】。 初步结论:四岁以内孩子,以及自闭症孩子,没有他人的概念,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他人,认为他人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lly-Anne_test
解释
目前,对于知识诅咒,学术界主流解释是:心智不成熟。 萨利安妮实验选B的都心智不成熟,只有一级心智。 敲击节拍实验觉得对方能猜到的,都心智不成熟。 乔布斯,哈利波特导演,晋惠帝,都心智不成熟。
这个解释不好。 萨利实验选B的,你说心智不成熟,这还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节拍实验,乔布斯,哈利波特导演,晋惠帝,这些就说不过去了。他们可不会选B。 心智理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默认心智能力是静态的,然而这个默认不成立。(静态:不受环境影响,是人的内禀属性) 一个人,有的情景下能理解他人想法,有的情景下不能理解。这个受到信息与经验的影响很大。心智能力并不是静态的。 而且,即便是非名著作家,如果愿意花点功夫,那么也是可以短暂的拥有五级心智的。
知识诅咒的真正原因是:生成判断。生成想法,判断是否通过。判断是【三次:生成理由,判断此理由能否否决想法】。三次判断都无法否决,通过。 判断时,一些高权重的理由被优先判断,它们无法否决想法,因此判断通过。例如,对于节拍实验,高权重理由例如【节拍与歌曲是否一致】【假设我不知道节拍,那么听这个歌曲,我能否意识到这个节拍】【我能否预测下一个节拍】。 逆向利用人脑的生成判断机制,可以构造煽动技巧:发布一个错误的结论,发布三个质问,使得【这三个质问都无法否决它】,那么观众就会被煽动,支持此结论。(短时记忆高权重。发布的质问进入短时记忆,因此高权重)
乔布斯,哈利波特导演,晋惠帝,也是三次判断通过。 萨利安妮实验,也是三次判断。 人们的区别只在于各理由权重。这受到后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