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记忆:从心理学到生成判断
创建日期:2024-05-12
更新日期:2025-02-02
阅读次数:99
Sternberg实验
问:1 2 7 4。我刚才是否说了3? 答:(500毫秒后)没有。 问:5 4 9 7 1。我刚才是否说了7? 答:(540毫秒后)是。
如上,提问者会随机列举1到6个数字(并不是口述,而是用一个纸板、出现在视野中0.05秒,让回答者同时看到所有数字)。同时播音器会随机播放一个数字。然后,回答者手边有两个按钮,【是】【否】,回答者需要思考播音器播放的数字是否在纸板中,思考完毕后按下对应的按钮。如此对数十人实验上百次,对是与否分别统计【列举的数字数量】与【按下按钮之前所花费的时间】的关系。
在看最终实验结果之前,Sternberg对最终的统计图以及回忆原理提出了三个猜测: 一,短时记忆的回忆是【同时对短时记忆中的一切数字进行提取与检查】。这样,无论列举数字多少,无论是否,按下按钮所花费的时间都一致。 二,短时记忆的回忆是【依次检查短时记忆中每一个数字,发现出现过声音数字、就结束并报告是,全部检查完毕后依然没发现、则报告否】。这样,列举的数字越多,花费的时间越长。且【是】的总体时间要比【否】短。 三,短时记忆的回忆是【依次检查短时记忆中每一个数字。全部检查完毕后报告】。这样,列举的数字越多,花费的时间越长。且【是】【否】的总体时间一致。
最终实验结果的统计图符合第三个猜测。因此Sternberg认为短时记忆的回忆是【依次检查短时记忆中每一个数字。全部检查完毕后报告】。
我的观点
L2反对。 实验没有问题,反对对实验的解释。 我的解释是:生成判断。 按下是:听到声音时,生成【它与色彩A同时出现】,否决(调取色彩A时的场景,找不到它。或者之前没出现过色彩A),生成【它与色彩B同时出现】,否决。生成【它与色彩C同时出现】,通过,生成【它与色彩C同时出现】,通过(检查一遍),按下是。 按下否(少量数字,短时间):听到声音时,生成【它与色彩A同时出现】,否决(调取色彩A时的场景,找不到它。或者之前没出现过色彩A),生成【它与色彩B同时出现】,否决。生成【它与色彩C同时出现】,否决。生成【它没出现过】,通过。生成【它没出现过】,通过。 按下否(大量数字,多时间):听到声音时,生成【它与色彩A同时出现】,否决(调取色彩A时的场景,找不到它。或者之前没出现过色彩A),生成【它与色彩B同时出现】,否决。生成【它与色彩C同时出现】,否决。生成【它没出现过】,通过。生成【它没出现过】,否决(因之前有很多色彩(数字),刚才只考虑了少量色彩)。生成色彩D…… 注:色彩,可以理解为【标签】【感情】。但严格来说,感情是一种色彩,色彩不都是感情。人在获取信息时,会对每个信息进行打标签(色彩化),感情是一种浓郁的色彩。
上述解释同样符合实验曲线。并且符合内觉(静心可以察觉到生成判断的过程),而Sternberg的解释不符合内觉。
Sternberg在1969年提出这个实验,至今依然是短期记忆信息提取中的唯一主流解释(作为对比,上一篇动机文章中对动机的主流解释则是五花八门。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个领域太小、所以才解释少)。 L3到L2观点:我的研究远超当代学术界。或许可以写写论文。不过内觉法得出的理论难以以实验论证(除非完全内觉后以编程做出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