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传统集团公司制度
创建日期:2025-09-22
更新日期:2025-11-18
阅读次数:45
简介
集团,是指一个公司拥有许多不同的业务板块。 例如,马云的阿里集团,主营业务是淘宝与支付宝,但他同时还做钉钉、饿了么、高德地图、阿里云、优酷视频、甚至菜鸟驿站(想不到吧,这些都属于阿里),以及许多国际品牌,比如东南亚的Lazada、欧洲的Trendyol。 轲目苦津也类似于集团,拥有诸多项目(业务)。那么可以参考一下传统集团的运行方式。 集团会有这些部门:
- 股东会:分红权
- 董事会:决策权
- 监事会:监督权
- CEO:执行权
- 财务部:报销、记账、避税、计算利润
- 审计部:检查财务部假账
- 法务部:拟定合同,处理法律纠纷
- 人力部:招聘、培训、离职、员工档案、员工心理咨询、宣传企业文化
- 行政部:采购、团建、物业、食堂、宿舍、安保、文员
- 公关部:媒体品牌形象与影响力(西贝没有独立公关部、而是行政部兼任公关,所以闹出罗永浩事件、舆论自杀。大集团都有单独的、专业的公关部)
- IT部:内部软件
- 投资部:投资或收购其他公司(投资与自身互补的公司、收购潜在的竞争对手)
- 总裁
- 云团事业部(领导被称为集团副总裁,或者云团总裁)
- 风神界事业部
- ……
同时,还会存在这些子公司:
- 云团子公司(集团全资控股。董事会由云团事业部人员兼任。不设CEO。领导被称为总经理)
- 风神界子公司
- ……
注意:利润算法
子公司的利润名义上属于子公司,实质上属于集团。集团会通过如下方式来获取:
- 管理费。这是最优先的手段,集团会设置一个极其高额的管理费,几乎可以吃掉所有利润。这作为子公司成本,会导致子公司利润为负数。然后集团再看情况注资到子公司、来弥补子公司的亏损。这样一方面可以避税,另一方面保证集团对子公司的经济控制权。
- 分红。如果子公司利润高到足以覆盖管理费,那么集团会要求子公司分红。集团会提出分红方案、私下安排给事业部(即子公司董事会),然后董事会再提出此分红、集团作为大股东批准。(左手倒右手,董事会与股东会都是集团的人。这个繁琐流程是为了保障法律程序合法。法律上,董事会提案,股东会批准,需要尊重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公司的法律流程)。
并且,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CAS(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都规定,集团在发布财务年报时,必须合并子公司财务报表,而不可以只记录【子公司管理费与分红】。
注意:合并办公
对于一个只做线上虚拟业务的集团,各个事业部、子公司,通常都在同一个大厦合并办公。 集团在非业务领域(人力、财务、行政等)提供支持,子公司只需要专注于业务。 现如今,集团越来越多(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大企业几乎都是集团),集团合并办公也越来越常见,许多非虚拟业务的集团都强行合并办公,以至于有许多专业的名词:
- BP:业务合作伙伴。例如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子公司对集团HR的称呼。
- SSC:共享中心。例如财务共享中心是子公司对集团报销处的称呼,所有子公司的所有单据都在这里报销。
同时,合并办公还为高额管理费提供更好的理由,更合法地吃掉子公司的利润。
注意:子公司激励
子公司总经理肯定不能只发死工资,需要激励措施来保障高效:
- 固定工资:这个是底薪基础。管理一个年营收过亿的公司,总经理的基础工资通常是几万(每月)。
- 年度奖金:这个很重要,几乎可以让收入翻倍。这个是根据本年度的KPI表现来定的,相当于绩效,但是是可量化的绩效,例如营收、毛利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等。所以总经理一般很少说自己月薪,都说自己年薪,因为一个月薪五万的总经理、年薪可能是百万(而不是5×12=60万)。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总经理都能拿满年度奖金(或者拿个八成),如果总经理经常拿不到年度奖金,那么他会被集团撤职、换人,或者直接解散子公司。
- 任期激励:总经理任期一般是3到5年一届,可连任。任期结束时,会再进行一次奖金发放,但不再基于那么多乱七八糟的KPI,而是只基于一个:利润。在任期开始之前,集团会设置一个任期利润目标;任期结束时,如果利润超过目标,那么超过部分的一定比例(任期前约定)会作为奖金发给总经理。
- 期权激励:当总经理做出主动的、意外的、突出的贡献时(例如在董事会规划之外,额外开拓了一个全新市场),授予期权(子公司期权或集团期权)。期权例如【五年内,你可以基于现在的估值(而不是五年后的估值),购买1%的股份】。假设现在公司估值一亿(第三方评估),四年后估值十亿,那么四年后你可以花一百万元购买1%股票(也可以不买)、价值一千万。不过这一千万不是现金,变现有四种方式:
- 分红:股份最常见的变现方式,1%股份意味着1%分红。
- 回购:当公司发生融资时,你可以优先出让。即,估值10亿,公司发布新一轮融资:1亿10%。投资人投资1亿,你可以要求【公司出让这10%中,有你的1%】,并立刻拿到一千万现金(失去股份)。
- 并购:当公司被收购时。例如,四年后估值10亿,你买了100万;六年后经营不善,公司被被其他人5亿收购,那么你立刻拿到500万。
- 上市:这是最好的情况。当公司完成上市后,可以在股票市场交易,会迎来新一轮估值暴涨,并且你可以随时以估值出售你的所有股份。四年后上市,估值50亿,你买了100万,此时可以直接出售,立刻拿到5000万。即:在股价50元的时候,你以1块钱一股的价格购买一百万股,然后以50元的市价立刻卖掉。
注意:独立上市
子公司可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也可以独立破产(而不影响其他子公司)。 既然集团可以吃掉子公司利润,那么为什么外部投资人还要投资子公司?两大原因:
- 上市。很多投资人并不在乎利润分红,指望分红回本、要等到猴年马月?投资人关注的是上市,上市之后转卖股份来赚钱。而上市锚定的是营收(而不是利润。上市的标准之一是年营收四千万以上)。
- DD(尽职调查)。投资之前会审查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所有协议,包括管理费细则与理由(所以集团需要合并办公来进一步扩大理由)、分红是否由子公司董事会提案(所以分红也要走子公司董事会流程),并且会要求投资之后引入新的外部董事(但允许大多数董事依然属于集团事业部)。
随着融资轮次越来越多,子公司董事会里的外部董事也将越来越多。在上市之前,属于集团事业部的董事通常会跌破三分之一;集团持股也可能跌破50%(但会通过其他协议来保障控制权)。
注意:消失的COO
在十多年前,以及更早,集团架构是有COO一职的,即:
- 股东会:分红权
- 董事会:决策权
- 监事会:监督权
- CEO:执行权
- 审计部:检查财务部假账
- 投资部:投资或收购其他公司(投资与自身互补的公司、收购潜在的竞争对手)
- COO
- 财务部:报销、记账、避税、计算利润
- 法务部:拟定合同,处理法律纠纷
- 人力部:招聘、培训、离职、员工档案、员工心理咨询、宣传企业文化
- 行政部:采购、团建、物业、食堂、宿舍、安保、文员
- 公关部:媒体品牌形象与影响力(西贝没有独立公关部、而是行政部兼任公关,所以闹出罗永浩事件、舆论自杀。大集团都有单独的、专业的公关部)
- IT部:内部软件
- 总裁
- 云团事业部(领导被称为副总裁,或者云团总裁)
- 风神界事业部
- ……
COO让CEO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让CEO可以专注于战略规划。这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职位。 但是,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公司取消了COO,改为直接由CEO对接下面这些部门。 到如今2025年,大企业已经很少有COO了,主流架构都是CEO直接对接各部门。 为什么? 因为COO的权责边界不清晰。 COO这个职位有几个糟糕的特点:
- 它几乎无法独立运作,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必须要CEO的配合或授权。什么叫封闭?财务部是封闭的,外人不需要关心财务专业知识,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报表。各个部门,包括人力部、各个事业部,也包括总裁,都是封闭的。唯独COO不是封闭的。
- COO需要频繁打扰CEO、要求CEO做许多CEO不完全理解的事情(COO会给出理由,但理由中涉及到许多CEO此前从不了解的公司信息,CEO很难考证是否真实、以及真实的话它的程度数值是大是小,是否真的如COO所说的那样重要),在CEO眼里、COO带来的各种意外非常多(当然,比各部门直接对CEO汇报要少很多)。CEO无法通过一次授权来一劳永逸的免除打扰。或者说,如果CEO试图通过一次授权来一劳永逸,那么将会导致COO成为第二个CEO,权力极大——而这将导致COO做出许多CEO意料之外的事情,要求或裹挟CEO配合COO的行动(虽然数量相比于之前更少了,但单次的让CEO厌恶的强度更大了)。
- COO会做出一些【损害短期,为了长期】的事情,这将导致CEO的问责。各部门会甩锅【COO让我干的】,而COO的解释、CEO因为缺乏信息而难以判断、并因【长期的收益是看不到的,短期是损失是实打实的】而厌恶。CEO自己可以为了长期损害短期,但不会允许其他人这样做。
- COO无法做到无损封装信息。如果CEO想要消除对COO的不满,那么CEO需要亲自了解各部门的具体信息,这样才能理解COO行为的理由。
这导致,COO很难真正为CEO节省精力。即便设立COO,CEO也依然需要具体了解各部门的情况、而不能只听笼统汇报。 因此,现代企业渐渐的取消了COO,直接让CEO对接各部门了。
DS:这个文档存在事实性错误吗?
基本正确:
集团部门:文档列出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CEO及其下属部门(财务部、审计部、法务部、人力部、行政部、公关部、IT部、投资部、总裁和事业部)。这是标准的企业结构,但具体可能因公司而异。例如,公关部可能不是独立的,而是由其他部门兼任;法务部也可能不是独立的,而是隶属于人力部。
子公司结构:文档提到子公司由集团全资控股,董事会由事业部人员兼任,不设CEO,领导被称为总经理。这符合常见做法,全资子公司通常由母公司控制,董事会成员由母公司指派。
利润算法:文档描述了集团通过管理费和分红来获取子公司利润。管理费被设置为高额以吃掉利润,然后集团注资弥补亏损,用于避税和控制。分红时,集团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提案和股东会批准来合法化流程。文档提到IFRS要求合并财务报表,而不是只记录管理费和分红。这基本正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都要求合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
合并办公:文档讨论了合并办公的概念,提到了BP(业务合作伙伴)和SSC(共享中心),如HRBP和财务共享中心。这确实是现代企业的常见做法,尤其是大集团,以提高效率。
子公司激励:文档详细描述了总经理的激励措施,包括固定工资、年度奖金、任期激励和期权激励。期权激励的变现方式(分红、回购、并购、上市)也描述得相当准确。这些是标准的股权激励实践。
独立上市:文档提到子公司可以独立融资和上市,外部投资人投资的原因包括上市前景和尽职调查。文档指出,上市锚定的是营收而不是利润,并且集团持股可能跌破50%但通过协议保持控制权。这基本正确,上市标准通常包括营收要求,而母公司可以通过投票权协议或其他方式保持控制。
不过,文档中仍有一些可能误导的地方: - 子公司利润算法 - 文档内容:集团通过高额管理费吃掉子公司利润,然后注资弥补亏损,用于避税和控制;分红时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提案和股东会批准;IFRS要求合并财务报表。 - 潜在问题:文档提到“极其高额的管理费,几乎可以吃掉所有利润”。这在理论上可行,但必须符合“ arms-length principle”(公平交易原则),否则可能被税务机关视为转移定价违规或逃税。现实中,管理费需要合理反映集团提供的服务价值,不能任意设置。
- 合并办公
- 文档内容:合并办公是常见做法,提到BP(如HRBP)和SSC(如财务共享中心),并认为合并办公为高额管理费提供理由。
- 潜在问题:没有事实错误,但合并办公并不总是为高额管理费提供“更好的理由”。管理费仍需基于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水平,否则在尽职调查或审计中可能被挑战。共享服务中心(SSC)确实能提高效率,但费用分摊必须公平。
- 子公司激励
- 文档内容:详细描述了总经理的激励措施,包括固定工资、年度奖金、任期激励和期权激励。
- 潜在问题:文档说“一个合格的总经理都能拿满年度奖金”,但这取决于KPI设置和公司绩效。现实中,奖金可能设置得具有挑战性,并非所有总经理都能轻松拿满,否则激励效果会打折扣。通常来说,60%至80%是一个合理的范围。
- 独立上市
- 文档内容:子公司可以独立融资和上市,外部投资人投资的原因是上市前景和尽职调查;上市锚定营收;集团持股可能跌破50%但通过协议保持控制权。
- 潜在问题:文档提到“上市的标准之一是年营收四千万以上”,这过于简化。上市标准因交易所和板块而异,例如,中国A股科创板的营收要求是最近一年营收达到3亿元、或者最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20%。因此,“四千万”可能是一个举例,并不是通用标准。
- 消失的COO
- 文档内容: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公司取消了COO。到如今2025年,大企业已经很少有COO了。
- 潜在问题:COO(首席运营官)职位确实在一些公司中减少或消失,尤其是科技公司。但在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零售业)依然常见。文档的陈述过于绝对,它夸大了一个趋势,忽略了现实多样性。(回应:确实。因为传统行业比较稳定可预测,COO不会经常给CEO带来意外)
评论区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