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的意义:避免沟通糟糕而自我感觉良好

创建日期:2025-09-19

更新日期:2025-11-18

阅读次数:46

案例

【下午两点】 领导:XX还没做完吗? 员工:做一半了。 领导:搞快点。又没什么复杂东西,跟你说了不要纠结细节。 【下午三点】 员工:完成了。【文档】上午我主要是在做A。我又不知道你要这么急,你如果说中午要的话,我就先不做A了。 领导:我都说了下午开会要。 员工:那我也没迟啊,我这不会前给你了吗? 领导:真能犟。你这个月绩效D。

咨询

员工:烦死了。你看嘛(消息记录),这领导纯粹挑我毛病。 咨询:你一开始是否知道下午开会要? 员工:知道。 咨询:那你说的【我又不知道你要这么急】是什么意思? 员工:他说下午开会要,但没说具体时间。我觉得时间充足,计划下午给他。 咨询:下午几点给他? 员工:三点之前。我也确实三点之前给他了。 咨询:你说的【我又不知道你要这么急】是什么意思?A:我现在加班加班赶出来提交了。B:我根本没管你的发言,我继续按我的节奏做,三点给你了。 员工:A。 咨询:也就是,不加班的话三点无法提交,是吗? 员工:不对。不是A。 咨询:那是B? 员工:不是。难道,我没奉承他、就是没管他吗? 咨询:不是。你说:如果对面没催你,那么你会三点提交。实际:你三点提交。因此:对面催你,你没管。我是这么推理的。 员工:(思考)我不知道几点开会。我原计划是3到4点提交,他催我,我加班,3点提交了。 咨询:嗯,理解了。所以问题的根源是:领导布置任务时没有说清楚限时。你按最松限时来理解,领导按最紧限时来理解。

引用:最松限时与最紧限时

你跟朋友出去玩,你说早上七点出发。朋友定七点闹钟醒来。 你说的时候,想的是:六点起床,七点出发。 朋友没去思考,直接视为:七点起床。 你生气。朋友委屈。 这就是:你按最紧限时理解,朋友按最松限时理解。 这种情况,要么你改、精确描述,要么朋友改、认真理解。

回到咨询

员工:知道了。所以我应该以后问清楚他期望的具体时间,或者以后对他就按最紧时限来理解。 咨询:嗯。领导也可以一起改,后续严谨布置限时。我可以去说服他。 员工:他自己有错误,还对我生气! 咨询:你的发言方式有问题。你看你最后的发言,【那我也没迟啊,我这不会前给你了吗?】,这句话给人的感受就是【如果领导不催你,那么你不会三点提交。你却还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没迟】。这当然会惹领导生气。 员工:这句话确实说错了。他说【我说了下午开会要】时,我应该说【你也没说几点开会,我以为四点】。 咨询:正确。 员工:唉,当时没想到。 咨询:自我认知问题。你还是需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你的真实原因是【你也没说几点开会,我以为四点】,但你当时没想到,导致你找了一个借口【我也没迟啊,我这不会前给你了吗】,导致激怒领导。 员工:自我认知能力确实有用。

评论

执悲今厄:自我认知的关键在于线上发言。线下几乎不可能自我认知,时间不够,时间一紧张、人就倾向于找借口。 虽然线上可能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大多数时候自我认知也就十来秒,但线上有一个特点:无限后手。少数时候,遇到困难的问题,后手思考半分钟、五分钟,都可以。而线下缺乏后手容错,线下后手只有十秒,你不能说【给我时间思考】,因为对方会直接开启下一个话题、或者追着你打(追着你打:批评你A,你在思考反驳A的方式,你说需要五分钟思考。对方继续基于A而批评你B、并基于B而教你改正措施C。你想说A不成立,但你根本没时间去思考A不成立的理由)。 那些所谓高情商、临场反应能力强的人,本质都是:要么转移话题,要么总能想到绝妙的借口。 这其实是一条歪路。临场反应能力越强的人,往往自我认知能力越差。 他们确实不会面临本例中的人际交流问题,但会面临其他问题,例如成员规范:自我认知及其意义。 所以最好的操作还是:线上发言,自我认知。

天涯剑歌:基于执悲今厄的发言,我想到一个约束(约束:范围边界约束,一个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 有的人,给他短时间他能做出60分的发言,给他长时间他能做出80分乃至90分的发言。
  • 有的人,给他短时间他能做出60分的发言,给他长时间他依然只能做出60分的发言,他根本不知道那么多时间可以思考什么。

线上发言适用于前者。 或者说,后者+分析能力=前者,线上发言、自我认知、分析能力三者需要结合。

评论区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