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从三请三辞看人脑原理
创建日期:2024-08-28
更新日期:2025-02-02
阅读次数:332
封面
作者:执悲今厄,千里未来,浊浪逝风 时间:2024.8.27-2024.8.28
摘要
本文是一个自我认知过程。何谓自我认知与内觉 首先介绍了一组【同环境不同行为】的案例:
- 环境:需要达成共识
- 行为:三请三辞/藕式共识
然后提取共性:耳濡目染、教育印证等。 然后对众多共性抽象为一个更本质的共性:正循环。 然后对此本质共性进一步剖析为底层先天机制:生成判断,学习机制。
持有如下问题的人可以看本文:
- 具体如何通过自我认知来得到人脑原理?给我一个全过程,我希望模仿着去做自我认知。
- 生成判断机制真的存在吗?有哪些案例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 生成判断机制与学习机制是怎样的?请定位叙述。(定位叙述:侧重于明确一个知识在知识海中的精确位置,而不是这个知识的精确内部构成。)
关键词
#关键词/学习机制 #关键词/生成判断机制 #关键词/自我认知 #关键词/AGI #关键词/三请三辞
正文
三请三辞
A:我父亲突发重病,现在医院需要人手,你能来帮忙吗? B:好。 (一番忙活,情况稳定) A:现在这个情况,出院后还要修养数月甚至数年。护理费不少。 B:我每月可以出一点。 A:不用。 B:到时候再说吧。 (一个月后,出院) A:定了疗养院,每月5000元。 B:我给你每月拿一千。 A:不用。 B:拿着。 A:真不用。我父亲的病,你没有义务做这些。你住院时能帮我我就很感谢了,不能再麻烦你。 B:这话说的,咱俩是不是兄弟?你父亲就是我父亲。拿着。 A:(深吸口气)嗯。好兄弟。这个情我记住了。
藕式共识
A:我父亲突发重病,现在医院需要人手,你们能来帮忙吗? B:好。 C:好。 D:好。 E:好。 (一番忙活,情况稳定) A:现在这个情况,出院后还要修养数月甚至数年。如果在家,那么日夜需要人照顾,护理费不少;如果在疗养院,那么患者可能孤独。 B:我能出点护理费。 C:在家修养,我可以偶尔照顾。在疗养院,我可以偶尔探望。 D:在家修养,我可以经常照顾。在疗养院,我可以偶尔探望。 E:(沉默) A:感谢各位的付出。我整理提案:在家,白天我照顾,晚上D照顾,偶尔C来替我们,B每月出500元。患者每月总成本大约3000元,其余成本我出。各位有异议吗? B:没有 C:没有 D:没有 A:嗯,那就如此。 (一个月后) D:这一个月累死了。之前的提案作废,晚上我照顾不了了。在家的话可以三天照顾一次。 A:开会。重新提案:在疗养院,每月成本五千,B每月出1000,其余成本我出。前期每天探望一次,每次两小时,两周后改为三天探望一次。C负责四分之一探望,D负责四分之一探望,我负责四分之二。各位有异议吗? B:有。我希望出500,而不是1000。 C:没有。 D:有。我每月可以出300。 E:(沉默) A:重新提案:在疗养院,每月成本五千,B每月出500,D每月出300,其余成本我出。前期每天探望一次,每次两小时,两周后改为三天探望一次。C负责四分之一探望,D负责四分之一探望,我负责四分之二。各位有异议吗? B:没有 C:没有 D:没有 E:(沉默) A:那么如此执行。
优缺点分析
三请三辞
定义 对方提议他付出,即便你想接受,也要拒绝。要等他再提议,你再拒绝,再提议,你才可以接受。
优点
- 给对方的情绪价值高,让对方确信【你很重视他的这份帮助,你未来会回报他】。
- 给对方一个台阶,对方可以【当你拒绝后,对方不再提议付出】,且不会被你批评【你居然不帮我】。如果对方不是真的想付出,但又担心被你批评,那么可以走这个台阶。
缺点
- 低效率。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推拉三五次,浪费三五倍的时间。
- 耗算力。每一次拒绝与提议,双方都要耗费脑细胞去构造理由,既保证【自己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行动(拒绝/提议)】,又保证【如果自己在客套(准备下回合改变行动),那么自己的理由不会堵死对方(堵死:对方下回合无法构造理由)】。
- 不适合多人场景。在多人环境中,三请三辞会导致效率以几何倍数暴跌,甚至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在客套还是真话,各位观点一直在变,每一个人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余人对旧提案做出的准备动作作废,基于此导致其余人的观点也变。
藕式共识
定义 诸位提出自己的想法,由负责人汇总整理为一个完整的提案,然后诸位再基于此提案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负责人再次汇总……直至诸位对提案无异议。
名字由来 由于讨论的历史是【发散-汇总-发散-汇总】,如同藕节,因此称为藕式。另外,三请三辞在多人环境中的讨论历史是圆锥曲线,最终可能以椭圆模式收敛,也可能以双曲模式发散(即永无共识),人越多越趋向于双曲。
优点
- 高效率。每个人都说真话,每一次发言都是最高信息量的发言。
- 适合多人讨论。治众如治寡。多人讨论时,复杂度不会指数增长,而是线性增长。(线性增长:多一个人,会议就多十分钟。指数增长:多一个人,会议就多一倍时间。三请三辞是指数增长)
缺点
- 冰冷。缺乏情绪价值,付出者感受不到对方对自己的付出的重视,感受不到对方未来的回报。
杂感
苹果手机创始人乔布斯说过:我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记者问:聪明人的尊严就可以被随意践踏吗? 乔布斯说: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聪明人不会在意语气、形式等问题,只会关注内容。跟聪明人说话时,我要做的是表达清楚我的观点;跟蠢人说话时,我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语气、试探对方的态度,为此通常需要牺牲发言的准确性、降低谈话效率。 乔布斯的观点可以被概括为:不要三请三辞,要藕式共识。
问与答
问:藕式共识中,如何保证各位的付出会在未来获得回报? 答:习惯于藕式共识的人,会把诸位的付出记在心里,不需要强调,即可百年不忘。每一次会议都是一个记忆节点。
问:如果他就是忘了,或者故意装作忘记,那么我怎么办? 答:没办法,除了无意义地骂他。但这只能说明藕式共识不完美,不能说明三请三辞优于藕式共识。因为,如果三请三辞的人未来故意忘记、不回报你,那么你除了狂怒谩骂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
问:有完美的办法吗? 答:有,合同。但那太麻烦了,因此综合性价比而言,生活中最好的办法是藕式共识。
人脑原理
人的每一个行为,都由先天算法与后天经历决定。每个人的先天算法一致。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本质是后天经历不同。
喜欢三请三辞的人:
- 耳濡目染。从小,家庭中都是三请三辞,孩子模仿。
- 教育印证。孩子被父母教育要三请三辞,然后执行,并渐渐的感受到三请三辞的高情绪价值好处,然后习惯于三请三辞。
- 奖励印证。孩子第一次谦让时被夸奖,此后孩子更多的谦让,更多的夸赞与奖励。
- 内正顿悟:一次自己不想接受对方的付出,对方强烈要求,自己改变主意、接受。然后发现对方很高兴。于是顿悟【未来即便想接受,也要先装作不想接受的样子,这样对方会高兴】。
三请三辞的初等经历例如:
- 饭桌上的唯一鸡腿要给父母,父母拒绝,再给,再拒绝,才自己吃。
- 对往来不是很密切的亲戚,压岁钱要拒绝,亲戚再给,再拒绝,再给,才接收。
喜欢藕式共识的人:
- 教育印证。被教了藕式模式,执行发现好处,习惯。
- 分析。分析出藕式模式好。相信分析(因为有大量基于分析做事的经验)。
- 外正顿悟。原本头疼于多人管理,认为无解。然后发现别人用藕式共识解决了,震撼,顿悟。
两类人的共性:都会被耳濡目染、教育印证、奖励印证、内外顿悟、信任偏移所影响。(信任偏移:基于对分析的信任、藕式共识来自分析、因此信任藕式共识。再比如,你信任偶像,偶像说要藕式共识,于是你也信任藕式共识。) 这份共性,就是先天算法。两类人的差异,只在于后天具体接受了怎样的模板/教育/奖励/内外/信任。 严格的描述是:
- 耳濡目染机制:如果一个人周围有很多其他人,且其他人都在面对情况X时做F(X),那么这个人也会在面对情况X时倾向于做F(X),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的F(X)越来越多、后续倾向也越来越强(如无干扰。干扰例如下面的机制)。
- 教育印证机制1:如果一个人经常被强制在X时做F(X),然后发现F(X)的好处,那么未来会倾向于在X时做F(X)。做得越多,倾向越强。
- 教育印证机制2:如果一个人被教育要在X时做F(X)、这会有好处Y,然后执行后果然获得Y,那么未来会倾向于在X时做F(X)。做得越多,倾向越强。
- 奖励印证机制:如果一个人因随机行为或意外缘故而在X时做F(X),并获得夸奖,那么未来会倾向于在X时做F(X)。做得越多,倾向越强。
- 内顿悟机制:如果一个人因随机行为或意外缘故而在X时做F(X),并获得意料之外的好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是过去自己经常求而不得的,那么会顿悟,此后坚决执行在X时做F(X)。
- 外顿悟机制:如果一个人希望在X时实现某个好的效果Y,但认为无法实现、接受用差的效果Z,但看到别人用F(X)实现了Y,那么会顿悟,此后坚决执行在X时做F(X)。
- 信任偏移:如果一个人在A时做G(A),第一次遇到X时属于A,且此时G(A)=F,那么此后坚决执行在X时做F(X)。
基于此可以得到一个更本质的机制:
- 正循环机制:一个人有越多的【在X时做F(X)取得好的结果】的经验,那么未来越会倾向于在X时做F(X)。
- 初次经验可能来自于随机行为、暴力要求、连哄带骗。
- 好的结果包括本身效果与额外奖励。额外奖励:糖果,夸赞。
- 如果获得了强烈的好的结果,那么会强烈的倾向(顿悟)。强烈的好的结果例如【解决了一个【自己一直想解决、无法解决、绝望的接受了不完美解】的问题】。
- 对于【X时做F(X)】,F(X)的结果可能并非结束动作,而是一个阶段动作。阶段动作例如函数:【F(X)=G】。
问:正循环机制与信任偏移中的FG字母是不是乱了? 答:二者之间字母重置。正循环中的字母不依赖于前文。
问:正循环机制如何表现出信任偏移的【坚决】?依靠最后一个特性吗?不够吧? 答:信息偏移中的坚决,本质是通过【前期,每次遇到类似情况都会运行最后一个特性,带来同样的结果。后期,依靠正循环】实现。 正循环是【越做就越想做】。与之对应的是【越做就越不想做】,即厌倦机制,它的案例例如【游戏玩腻】【经常被恭维就不再因此愉悦】。严格定义为:
- 厌倦机制:一个人越多、越轻松的受到某一个奖励,那么就越发不重视此奖励。
这个看上去和正循环机制相反,但看定义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只能作为正循环机制下的一个特性。
比正循环更本质的是:生成判断机制。 比厌倦更本质的是:学习机制。
- 生成判断机制:做事时,是生成一个想法,判断要不要做。不做则重新生成新的想法,直至判断为做。
- 生成是联想式的,基于当前情景、自身目标,联想过去的行为。一类行为越多越容易被联想到。
- 生成在联想时,短期记忆的权重高。
- 判断基于【是否有理由表明这个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果无法想到理由那么就同意。
- 单次判断不需要充分理由。以收敛为输出。(收敛:连续多次的生成判断,生成的都相同,判断的都是做)
- 学习机制:如果一个人在X时做F(X),意外获得某个好的结果,那么愉悦,并学到【在X时做F(X)可以实现某个好结果】。
- 学习机制:如果一个人认为在X时做F(X)能实现某个好的结果,但不确定,然后执行,果然实现,那么愉悦,并强化【在X时做F(X)果然可实现好结果】。
- 好的结果包括美食、尊重等。
- 【确定】非理性。父母承诺今天吃大餐,父母一直履行承诺,也是不确定。确定来自于生成判断全程无否定,而一旦联想到过去没大餐、就是一次否定。
问:生成判断如何实现正循环? 答:
- 对于第一次行为,随机生成时,生成此行为,判断为无否决理由,执行。
- 对于后续行为,生成时生成概率越来越高。
- 前文正循环的条件【如无干扰】,本质是【如判断时无理由否决】。
- 顿悟带来的强效果,本质是短时间内思绪万千。(可内觉观察到:顿悟时超高速大量一阶思考。一阶思考:下一次思考几乎不基于上一次思考,所有思考都只基于原始问题)
问:学习机制如何实现厌倦? 答:经常获得奖励,就不再【不确定】,从而不再收获愉悦,从而表现为厌倦。
总结
本文是一个自我认知过程。何谓自我认知与内觉 首先介绍了一组【同环境不同行为】的案例:
- 环境:需要达成共识
- 行为:三请三辞/藕式共识
然后提取共性:耳濡目染、教育印证等。 然后对众多共性抽象为一个更本质的共性:正循环。 然后对此本质共性进一步剖析为底层先天机制:生成判断,学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