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信息处理:边界构造能力

创建日期:2025-11-10

更新日期:2025-11-17

阅读次数:57

本文定位

  • 通用信息处理
    • 标准化
      • 定义
        • 定义方式
          • 列举定义:我刚刚的动作称为【我吃了一个苹果】。
          • 描述定义:吃,定义为将食物送进口中并咽下的动作。
          • 因果定义:吃,定义为一种让我从饥饿变为不饿的动作。力,定义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灾难:边界不严谨
          • 列举定义边界:树木是植物,猴子是动物。那么,海绵是什么?海绵是动物。
          • 描述定义边界:骗是通过谎言或隐瞒、利用他人的无知来获取他人钱财的行为。那么,利用信息差来把免费的东西高价卖,是否算骗?对方拿到了实际的商品,觉得就值这个价。
          • 因果定义边界:骗是让他人当时认可、但了解更多信息后后悔的行为。那么,鼓励他人纹身与吸烟,他人当时认可、后来后悔,这是否算骗?
        • 灾难:循环定义
          • 列举定义循环:不要吃汉堡。为什么?因为它是垃圾食品。什么是垃圾食品?汉堡就是垃圾食品。
          • 描述定义循环:什么样的人会努力工作?有责任心的人。有责任心的定义是什么?有责任心定义为会努力工作。
          • 因果定义循环:小球为什么会加速?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什么是力?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 定位
        • 主体定位:语法完整。例如【吃】的主体定位是【某时某地,某人吃了某食物】。
          • 原文:这个任务你今天下午需要完成。
          • 定位:这个任务你今天下午三点之前需要完成。
          • 作用:定位清晰,避免扯皮甩锅。
        • 上级定位:上级就是所属的类别。例如【吃是一种动作】。
          • 原文:我以为他闪现穿墙是手滑失误,没想到他是在赌对面从上往下刷野。你有这个误判吗?
          • 定位1:我误判他闪现穿墙是手滑失误,没想到他是在赌对面从上往下刷野。你有这个误判吗?
          • 定位2:我以为他闪现穿墙是手滑失误,没想到他是误判对面从上往下刷野。你有这个误判吗?
          • 作用:避免歧义。上例就有两种可能的定位方式,对应两种不同的含义。【选手以为对面从上往下刷野】与【我以为选手是手滑】的上级都是【误判】。
        • 唯一定位:确保一词一义。消灭一词多义,消灭多词一义。
          • 原文: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我可以自由地闯红灯。
          • 定位:人权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我可以无限自由地闯红灯。
          • 作用:定位之后,错误之处自然显露:人权自由不等于无限自由。
      • 定序
        • 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叙述一件事,而非想到哪说到哪。
          • 原文:如何快速入睡?我失眠一周了。原本好好的,突然失眠了。可能跟一周前我被裁员有关。不要跟我说数羊喝牛奶泡温泉,没用,我需要深度的建议。
          • 定序:我原本睡的很好。一周前,我被裁员了,换了工作,然后突然就失眠了,直到如今。我尝试过数羊、喝牛奶,没用;我想过泡温泉,但没时间。我该怎么办?
          • 作用:察觉缺漏之处。本例中的原文虽然看上去也可以,但它扣掉任何一句话、你都无法发现它少东西了。而定序之后,如果扣掉一句话、那么可以明显感受到残缺。
        • 处处衔接:保证每一个段落都衔接上一个段落。一段的开头,与上一段的结尾形成关联,或者与上一段的开头同属一个格式;或者,一段话是对上面几段话的概括。
          • 原文:孩子稍微做不好,父亲就会打骂孩子。孩子奶奶说:父亲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在孩子做的好时夸赞与奖励。
          • 定序:孩子稍微做不好,父亲就会打骂孩子。孩子对此很恐惧,许多时候惹祸了不敢告诉父亲。父亲对孩子很严厉,但父亲并非不爱孩子。孩子奶奶说:父亲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在孩子做的好时夸赞与奖励。
          • 作用:读起来舒服、易于理解。
        • 从句前置:当一个复杂的信息打包为一个概念、放在另一个语句之中时,需要先把那个复杂信息单独介绍。
          • 原文:今天小德讲讲为什么很多专家声称的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并不完全准确。
          • 定序:X年X月X现象,X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商品卖不出去。很多专家声称这是因为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为什么这么说?今天小德讲讲这个问题。
          • 作用:读起来舒服,而且察觉缺漏之处。比如上例中,定序后发现缺了【商品卖不出去】与案例信息(毕竟,如果定序后删掉商品卖不出去的句子,那么会有残缺感,不符合主体定位)。
    • 分析
    • 分类

本文是对【灾难:边界不严谨】小节的展开。

边界构造能力

边界构造能力,是指对于一组定义,能否迅速构造出一个边界案例。 例如这个原文:愚蠢的公司卖产品,聪明的公司卖解决方案。 这里有两个概念定义:

  • 产品:例如一个电钻,一袋薯片。是独立的工具。
  • 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在墙上获得一个钻孔】,我打包给你电钻、尘袋、电钻工人、电钻使用说明等,让你可以不必操心细节。

这个定义严谨吗? 能否构造出来一个边界案例,使得难以判断它是产品还是解决方案? 可以的,比如电脑整机。 首先,它可以是一个产品。 其次,它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它使得你不需要独自购买各种配件,不用操心组装的细节。

再看另一个例子。 原文:你可以劝人学习,但不要劝人辞职,因为学习是增量,辞职是减量。劝人减量的话,出事了要你背锅。 这里有两个概念定义:

  • 增量:增加新的东西
  • 减量:舍弃已有的东西

这个定义严谨吗?能否构造边界案例? 可以的,比如【劝人辞职后找新工作。这是增量还是减量?还是既增又减?】。 如果回答【是减,因为找新工作可能失败】,那么还可以构造边界案例:【劝人空闲时间不要娱乐,要学习。这是增量还是减量?注意,学习可能失败】。

边界构造是抬杠吗?

不是抬杠。 而是说,如果你要想让一个理论来指导你的行为,那么那个理论必须边界清晰。 如果边界不清晰,仅仅是【有道理】,那么那个理论只能作为参考与辅助,不能作为主导。 比如【愚蠢的公司卖产品,聪明的公司卖解决方案】,这句话只能作为辅助。如果你真去卖解决方案,那么八成会亏损。你只有【以另一个东西为主导,比如自己想做的一个产品,有完整的盈利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强化它的“解决方案性”】,这样你才能赚钱。 再比如【你可以劝人增量,不能劝人减量】,也是只能作为辅助。如果你真的贯彻它去执行,那么八成这一生会活的很悲惨。你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劝人准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强化增量、减少减量】,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边界不清晰的东西,只能作为锦上添花。 只有边界清晰的东西、并且在清晰化后经过逻辑推理的检验,那么这样才能作为主导、贯彻一生。才能雪中送炭、让人逆袭。

评论区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